【编者按:一所学校,一众桃李。武汉小学70年间,一批教育人甘为黄牛,坚守初心。“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是两条腿走路,一是师徒关系,一是重点培养。”数学特级教师马青山曾在1980年初至1997年近18年的人生黄金时间,躬耕在武汉小学。这期间,武汉小学一师一徒亲密的传帮关系,无疑在他身上留下了最深的印记,“不论是身为徒弟还是师傅,我都一定要对得起这一份关系,珍惜这一段缘分。”】
马青山。记者 齐一璇 摄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齐一璇、许文秀)“我从连被乘数、乘数都分不清楚的新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靠的就是老教师一点一滴的传帮带。”近日,在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对武汉小学老教师马青山的采访中,他将自己的成长归功于武汉小学一代代传承的师范精神。
进入武汉小学:星夜里老教师教我备课
1980年2月份,马青山和老书记陈虹一样,作为恢复高考的首批师范毕业生,来到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小学。
“刚走上数学教学岗位,我并没有想象中的如鱼得水,以前未学过的一些新知识让我茫然无措,幸好有老教师无私的传帮带。”马青山感慨回忆道。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我们师范附小就建立了。作为师范生,我们都有一种感受,国家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这批最早进入校园,新中国的第一代教师都非常朴实,他们专注于怎么教好学生,怎么培养好人,慢慢积累下来,就成了学校的一种校风。”马青山说,这种校风下的教师团队非常有爱。
他现在都还记得老教师一点一滴的传帮带:“当时没有工作室的概念,每一位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帮助是很突出的。白天上课,夜晚往往是指导的最佳时机。小学数学基础理论讲解、怎么备课、怎么写教案,哪怕是教学工作最基础的部分,都有老师来教,打磨细节。”
传帮带的氛围一直蔓延到生活中。当时马青山住一元路,每天上下班交通不便,老教师就把前两堂课排给自己,让他上班有更充裕的时间。师傅对徒弟好,这批徒弟对师傅也很崇拜。每天上课前,年轻人就主动把课堂上要用的各种插图提前画好,供师傅们上课使用。
马青山笑谈:“得益于武汉小学的教学平台和浓郁的师范氛围,我30多岁就被评为特级教师,是武汉小学给了我为人师的机会和事业价值。”
退休发挥余热:师范精神一定要延续下去
环境的影响是自然而然的,马青山从传帮带中受益,所以也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是两条腿走路,一是师徒关系,一是重点培养。”马青山承担着武汉小学数学学科的重点培养工作。
“新教师学历高、接受能力强,但教材把握和教学实践经验少。”马青山会帮助老师分析理解教材,“比如图形的运动,在学习平移时就要注意前后联系,平移只是图形运动的一种,图形的运动还有轴对称、旋转等等。教材不似说明书直白,所以要分析教材的前后联系、地位作用、编排意图、编排特点。我把这些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方式方法传递给年轻老师,他们就能去刻意寻找教材前后联系,读懂教材,更快地成长起来。”
1997年,马青山调到武汉教科院,直至2017年退休。退休后,他仍怀着对武汉小学深厚的感情,回到学校,每周开展一至两次教研活动,每次半天时间,备课、听课、评课、分析教材、讲座,至今已坚持了4年。记者了解到,武汉小学会把像马青山一样的老教师教研活动排进教育工作计划,安排专题研究,借研究来促进教师成长,传承师范精神。
马青山将代代延续的师范精神归功于武汉小学的影响力:“我觉得影响力除了包含感情影响力,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专业影响力。对于个人来说,指的是一个人的学科专业能力;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就是凝聚一批愿意做事的老师。我希望在这种影响力下,学校的年轻老师能够继承老一辈勤于教研、严于治学的优良传统,教好书,育好人,将师范精神延续下去,而我则在其中发挥好自己的余热。”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