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教育首页 > 校傲荆楚

【疫后教育变革】王继新: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出师范教育培养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6日14:27 来源: 华大在线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学校的正常节奏,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在全球上演。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从初期的茫然无措逐渐从容应对;教师也十八般武艺齐上阵,纷纷做起了“网络主播”。截至5月11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20.73亿,访问人次达17.11亿。这场疫情给各级各类学校的正常教学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将成为全面推动教育变革的重大契机。

如今,国内疫情得到了基本控制,各行各业也恢复了生产。随着疫情逐渐平稳,多地已陆续开学复课,学生回归到真实课堂。那么,在后疫情时代,教育能否再次回归原有状态,将面临何种问题?我们能否抓住此次机遇,促进教育变革?作为师范教育的重镇,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出未来教师的革新路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后疫情时代,教育将面临何种问题?

随着学生陆续返校,在线教育的“后遗症”也随之显现出来。具体表现为学生因学习漏洞导致的“夹生饭”问题、在线学习进度差异导致的“分水岭”问题、不同学校在线教学方案和教育资源差异导致的“参差不齐”问题以及线上到线下的“过渡期”问题。

第一,“夹生饭”问题。全国各地自2月下旬起陆续开始居家在线学习,至今已有半个多学期,学生线上学习受客观学习条件、居家学习氛围、自控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监管等方面的局限或影响,导致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存在盲点和弱点,甚至存在一知半解的状况等类似“夹生饭”的学习质量问题。这一问题对复学后教学衔接中如何确定教学起点带来了难度。那么,如何摸清学生居家学习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查漏补缺,将对于复学后以班级为单位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二,“分水岭”问题。“停课不停学”期间,各地教育部门为学习者提供了来自国家、地方、学校的各级各类在线学习资源。对信息素养较高、学习自制力较强、能够快速适应在线学习的学习者来说,教师反映这些学生开学后处于“喂不饱”的状态。例如,南充市某中学的物理老师反馈“学生居家在线学习期间,每堂课都有录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时听回放,查漏补缺。对于学习好的同学来说,就可以加速听课,节约很多时间”。相反,对于信息素养较低、自学能力较差学习者来说,反而使得学习缺乏系统性,存在较多的知识点漏洞,学习效果较差。在复学后,面对知识掌握水平不一的学生,给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提出了挑战。

第三,“参差不齐”问题。由于地区内不同学校组织实施居家在线教学的方案不尽相同,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资源、测试题库也良莠不齐,就导致不同地区学校学生在线学习的进度不一。然而,区域内的中考、高考对学习者评判标准却是统一的。这就导致同一区域、不同学校在学习进度、学习效果上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对于复学后如何制定课程备考计划将会是一大难点。

第四,身心调适“过渡期”问题。从云端到线下,从居家到课堂,这是一个不小的转变。对于已经长时间居家在线学习的学生来说,居家在线学习期间收看、参与了来自国家级、区域名师的课程教学,体验了优质教学资源,感受了教育信息化带来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同时,学生也习惯了在线学习的作息时间、学习氛围、交流互动等形式,也已经对手机、平板和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当他们重新回到课堂后,如何适应学校学习环境、调整疫后身心状态和线下学习方法,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和使用手机、平板等信息化产品,合理利用各类平台、资源和工具,都是学生需要调整和适应的问题。

二、疫情后时代,教育变革该何去何从?

后疫情时代凸显的教育问题,将成为促使教育变革的外部压力。而历时四个多月的在线教育实践,改变了原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引发了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变,这将成为疫后教育变革的内部动力。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的并驱之下,教育变革将何去何从?

往往重大历史事件将会动摇原有规则,成为变革的诱因和机遇。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指出,“在后疫情及疫情后时代,我们要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动新时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大力推广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发展信息时代的教育服务供给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四个多月的在线教育实践使在线教育从“新鲜感”转向“新常态”,凸显出在线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时空限制等优势;同时,也暴露出体系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匮乏、教师在线教学设计能力不足、在线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尚不完备等问题。

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教育深度融合将成为必然。具体体现在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精准化教学,以及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全人教育的教育新生态。具体来说:

首先,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将打破学校的围墙,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环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基于互联网支持的育人环境,有助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形成合力,使德育工作从学校扩展至家庭和社会,形成校内外育人共同体。通过线上线下德育环境的融合,将德育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促进学生以主人公的姿态参与社会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在线上线下相联动的育人环境中,可以在任何角落获取德育资源,实现了各种德育途径的纵向连接和横向贯通,从而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育人新格局。

其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精准化教学提供了可能。传统的学校教育映射出工业时代标准化“制造”可用人才,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当前,我国正逐渐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换,这就需要培养个性化、创新性人才。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数据将被记录。这些海量数据通过挖掘和分析,形成学生个体和群体的用户画像。基于这些画像,在线学习平台能准确诊断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知识图谱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用户画像也为教师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参考,便于实现精准化教学。

最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全人教育提供了途径。我们团队此次疫情调研发现,不同地区和学校间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呈现“苦乐不均”的窘境,不少学校网上授课在软硬件设备、网络环境等方面却显得尤为尴尬。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对于弥合数字鸿沟来说,既有促进教育公平的巨大优势,又有加剧教育鸿沟的潜在风险。人工智能支持下的线上线下联动的全场景闭环,为促进教育优质公平、创新教育模式提供了机遇。如今的双师模式、IA自适应学习等教学模式和工具,不仅使偏远地区学生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通过大数据采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数据,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缓解了农村薄弱学校因缺乏师资来带的数字鸿沟,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全人教育提供了途径。

三、面向未来教师,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出师范教育培养新路径?

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育生态不但不会削弱教师的作用,反而会更加凸显教师的价值。但与此同时,也会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

第一,由“数字移民”面对“数字原住民”带来的身份和成长背景的挑战。面对数字原生代的学生,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适应在线学习环境时节奏更慢。现在的学生有快速接受大量信息、同时进行多任务学习以及先阅读图表后阅读文字等能力与习惯,在在线平台学习中更表现出即时性、互动性、虚拟性、参与性和控制性的偏好特征,而大多数教师是经过努力学习才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这让教师在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方面面临很大的挑战。第二,由教学环境转变带来的教学方法变革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回家完成作业,然后交给教师,教师再批改讲评;而在线教学不能套用这套程序,因为教师备课的重点要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研究学生及其提出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线上、线下的学习组织理念和方法。如果教师不能从观念到行为都实现转变,将无法突破课堂时空的困境。第三,由学情数据来源改变带来的教育评价方式的挑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的绝对标准。教师根据学生成绩对学习给予引导,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支撑大规模在线教育的智能技术可以轻松地实现“即时评价”,记录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数据,使“教师经验”走向“数据驱动”。因此,这对教师的数据挖掘能力等数据素养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能够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学生行为、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利用学生学习过程数据、读懂平台反馈的评价结果,对学习行为进行引导,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作为师范教育的重镇,华中师范大学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在融合的教育环境下,应探索出师范教育的未来革新路径,为未来教师胜任新生态教学做好准备。首先,未来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由“为教而教”转换为“以学定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也随之变化。班级授课制以快速、高效传授知识来培养工业社会所需人才的优势受到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但在信息时代,社会更加需要个性化及创新思维的人才,学生已不再被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和生成者。

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使“为教而教”转变为“为学而教”。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而非被动的接受信息,发挥学习者认知加工的主动性。特别是在线上教学环境中,由于师生处于物理空间分离的状态,更需要教师通过有效互动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未来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不仅考察了教师对学科内容和教学法的把握,更对教师如何将技术有效地整合到具体学科内容和教学法的能力提出了挑战。通过我们团队对此次疫情期间在线教学调查发现,有78.29%的教师反映在线教学设计困难,60.24%的教师反映难以进入教学状态。此外,教师因缺乏在线教学的设计经验和教学组织经验,使得在线教学仍没有脱离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在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未来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能力,开展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主动认知加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而非被动的接受信息。

此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信息素养主要包括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两个方面。虽然以往中小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已较为普及,但这些教学活动主要基于师生面对面的环境。此次调查发现,31.03%的教师反映操作平台和工具的能力存在难度,有28.82%的教师表示平台和工具使用较为复杂。此外,城镇教师使用的资源以校本资源、自制资源和直播为主;而农村地区教师则较多使用国家级、省级和区域所提供的优质资源。教师信息技术操作和应用能力的薄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第三,未来教师要参与到创新型的教研方式和培训形式中,为自身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传统的教师培训重在技术操作的培训,与实际的教学实践相脱节,很难激发教师学习的兴趣。但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为教与学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和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因此,教师应参与到创新性的教研方式和培训形式中,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进而实现“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变革。

此外,在线教学中师生间的时空分离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大大削弱,需要更加完备详细的教学设计来保障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围绕在线教学规范、教学流程展开更为细致的教研。教师可通过教学共同体的方式参与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优化在线教学设计,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同时,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应通过行动研究改善在线教学实践,将学习到的技能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只有通过教师的亲身实践,才能感受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最后,未来教师要具备数据素养,实现由“经验判断”走向“数据驱动”。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面对大班额现象,教师紧靠主观经验通过课堂观察和作业考试评价学生,且无法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个性化教学成为了理想。随着云计算、面部识别、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技术以及各种数字化终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使得学生学习过程数据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并借助学习分析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为教师更加准确、及时且全面了解学生提供依据。同时,评价内容也由单一成绩转变为强调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测量与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现提出合理化建议。

因此,未来教师要有具备数据素养,善于利用平台工具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学习风格、诊断学生学情,并能够科学决策,进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课堂的正式学习中,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群体的学习状态并及时对课程内容做出调整。针对大部分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可进行讲解补充;针对已经掌握的内容,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在课外的非正式学习中,教师则可通过大数据为学生智能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并通过虚拟环境的互动和反馈,及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进而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四、结语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孕育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育变革契机。教育变革将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精准化教学,以及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全人教育的新生态。变革之下,在凸显教师价值的同时,也给未来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本研究认为未来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与到创新型的教研方式和培训形式中,并提高自身的数据素养,实现由“经验判断”走向“数据驱动”,以期为教育变革、建构未来教育新生态提供参考。

【责任编辑:齐一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