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教育 > 校傲荆楚

陈贻汉:“严”字当头的全国模范教师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7日10:07 来源: 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

  文/程曼诗 张筱星

  从教数十载,陈贻汉始终坚持站在讲台上,给本科生讲课,给研究生辅导,几十年都没有离开过课堂。在他的课堂上,学生都是抢着往前排坐的。他非常重视自己的授课方式和效果,课上每一张PPT上每一段字符出现的时间顺序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就是怕学生过分依赖PPT,弱化思考。

副校长顾豪爽(左)、省级教学名师陈贻汉与青年教师交流

  出生于1948年的陈贻汉,是湖北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退休教授,曾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1—2005),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物理学科委员会委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被SCI、EI等权威专业刊物收录20余篇次,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在2009年教师节前夕作为全国模范教师代表,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

陈贻汉教授(中)与走访学生合影

  当初为何选择从事理论物理研究?陈贻汉毫不犹豫地说,“因为热爱,喜欢研究理论和算术推演,所以就选择了这个方向。”他时时刻刻保持着思考的状态,身上总是带着一套纸笔,随时停下把脑子里思索出的想法演算在纸张上。有时在站台等公交车,突然来了灵感,他就拿出纸和笔演算起来,车来人往的嘈杂声丝毫不会让他分心。

  陈贻汉本科就读于湖北大学物理学专业,1975年毕业留校任教,从1982年开始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后到华中师范大学继续深造。当时华师大在天体物理研究方向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他在那里学习后就定下来研究广义相对论和引力场。同时陈贻汉还自学了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高等数学理论转换、群论、微分几何、纤维从理论以及现代微分几何等“基本功”。

  对于一个理论物理研究者来说,演算就是家常便饭。在计算机未普及时,陈贻汉在处理那些繁琐的数据时就只能全靠人工,反复的计算甚至需要耗时几个月之久。“理论研究就是这样,因为它的深度和难度,只要再有一点突破,那么这个研究者就很有可能拿诺贝尔奖。”一句话道出诸多理论物理研究者们取得突破的背后,必须付出许多个日日夜夜的汗水。

  陈贻汉初入杏坛时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他就职的第一年,一次武汉大雨倾盆,校园内积水已经没腰。陈贻汉为了准时抵达教室,五点就从家中出发,在积水中摸索前行。当学生们看见浑身湿透的陈老师准时地出现在教室门口时,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这位师者。陈贻汉当时眼眶浸湿,事后他对此久久不能忘怀。而后的几十年里,他也从来没有在教学上怠慢过,每堂课都会提前十五分钟到达教室,在黑板上写满与课堂相关的知识,希望学生能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就感受到学习的氛围,数十年如一日。

《中国教工》杂志2010年07期报道陈贻汉先进事迹

  他的教学风格种突出特点就是“逼”着学生刻苦用功,并非常重视自己的授课方式和效果,不是把内容随意地抛给学生,而是用知识引导学生跟上自己的思路,因此他的课堂氛围很是吸引人,几十年来,他对学生的作业总是认真批改,以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我要求学生养成课堂上做笔记的习惯,以培养自身总结提要能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以及书写能力,这三点对于日常学习非常重要。”陈贻汉说。

  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带的第一批学生开始,他从来没有间断过对学生的教育,而且一直都在讲物理专业的课。对这个专业和这个专业的学生,陈贻汉表示自己始终怀有很深的感情。

  陈贻汉不止培养了大量的学生,还培养了大批的优秀青年教师。他的学生在兄弟高校任教,讲授和他一样的课程,门生借鉴自己的教学风格,他丝毫不介意,还希望他们能更上层楼,把教学的内容不断总结创新,做到更好。退休后的陈贻汉又担任了学校教学督导员一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指导年轻老师身上。

【纠错】编辑:何鹏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