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大通识师生走访赵家山村
荆楚网讯 文/冯佩瑶 张志颖 王旭颜 图/樊家豪
在不久前的第十四届湖北曲艺“百花书会”上,保康渔鼓说唱曲目《赵家山寻水记》从全省89个参选节目中脱颖而出,入围现场决赛。该节目讲述了在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激励下,襄阳市保康县马良镇赵家山村干部群众一条心,解决千百年来村民吃水难的故事。
解决吃水难问题只是赵家山村扶贫攻坚故事的一个缩影。该村位于鄂西北的大山深处,平均海拔1000多米,占地面积6.61平方公里,全村有62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1人。这里的村民曾经吃不了干净水、走不了平坦路、住不了干净房,生活生产极其不便。近几年来,赵家山村借助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完善基础设施,引领农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一个缺资源、乏优势的贫困村,打造成了一个县级精准脱贫的示范村。
为了深入调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促进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升,11月9日至11日,由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8名师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到保康县赵家山村进行了实地走访,亲身感受了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偏远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赵家山水厂
挖井掘源:村民喝上“幸福水”
2017年4月12日下午,赵家山村万人空巷。鞭炮声中,村民们面对着机井喷涌而出的清水笑逐颜开。
赵家山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水难以保存。过去,村民们只能通过下雨天接水、到远山背水、挖坑积水、找溶洞取水、政府送水等方式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送礼送清水”“水油同价”是村民们吃水难的真实写照。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村民们在后山顶砚窝池打堰蓄水,几代村民肩挑背驮运黄土,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五次修建,蓄水工程终于建成。然而砚窝池由于蓄水能力差、水质没有保障等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村民的用水需求。
“14岁时,母亲有天让我去张家岭的碾盘湾挑水,那里是附近唯一的一个水源地,七八个村的村民都在那里挑水。我去一看就傻眼了,人山人海,全部都是来挑水的。年幼的我从上午排队到天黑,才舀了一担水。”赵家山村支部书记赵祥华对儿时的这段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他就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
担任村支书后,为了让村民吃上干净水,赵祥华一有空就在村里四处勘察。终于,他在全村海拔最低的“老井”处发现一个建水站的地方。然而,那一带不通公路,赵祥华又带领村民日夜赶工修建了一条“饮水通道”。
湖大通识师生走访赵家山水厂
2016年9月18日水泵安装成功,但是村里20%的村民饮水难问题仍未解决,且水质容易富氧化,饮水仍不“放心”。
2017年3月,为彻底解决赵家山用水问题,保康县委书记(时任县长)张世伟大胆创新,打破“喀斯特地貌不能打井”的旧思维,邀请地质勘探专家进行实地勘察,利用核磁探测技术,采取卫星定位和水系数据分析,最终在该村郝家冲发现了地下水源。
4月2日开始打井,次日,一股清泉在空压机的增压下汩汩流出,现场一片沸腾。经十日奋战,机井成功出水,可满足全村用水需求。483米深的井下,涌动着村民们的“幸福源泉”。
78岁的村民杨德新,已瘫痪在床十多年,听说石头下打出了水,他硬是让儿子用三轮摩托车载着自己来到水厂,亲眼见证这一时刻,并当场喝上了“幸福水”。
为保障水质,赵家山村建起了水厂,配备了降氟和消毒设备,进行二次取水后再供村民饮用。如今,赵家山水厂日出水量达120立方米,赵家山和临近的苏家寨、云旗山、张家岭等自然村2000多人彻底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
保康县赵家山村集中安置房和文化广场
整合资源:软硬条件“换新颜”
改善基础设施是赵家山村脱贫攻坚的第一步棋。2011年前,该村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车在路上行驶底盘会被磨破,村民们曾把行驶在路上的车比喻为“爬行动物”。
为解决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2012年马良镇张家岭通往旦江的道路开始硬化。张旦公路贯穿赵家山村,道路硬化时需要占用山林和耕地,按照国家的标准,一亩耕地可补贴38400元,不想再走山路的村民们主动提出只要6000元,其余的钱都用来修路。
张旦公路是赵家山村的主干道,经过一番修整后焕然一新,变成了宽8.5米的平整水泥路,道路两旁设置了护栏,村里还沿路配套新装了100盏太阳能路灯,车辆在山间行驶和村民们步行都有了安全保障。
行路更方便了,村里的用电情况也好转起来。“以前山上100瓦灯泡抵不住山下15瓦灯泡亮,煮饭烧水2个小时都不熟,割麦子、打菜籽的时候用电机,麦子还没放进去机器就转不动了。”该村村民张明对比今昔的用电情况感慨道,“2014至2016年,通过赵书记的积极争取,村里架通输电线路,新增6个台区,我们的用电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赵祥华说:“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如果不为老百姓做实事,不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上级党委政府不会认可你,老百姓也不会接受你。”
保康县赵家山村新建的文化广场
一心为百姓服务的赵祥华又带领村党支部着手整合资金资源,统一规划,推出优惠措施,带领村民们劈崖子、砌坎子、建房子,精心设计户型,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张旦公路沿线建起了2公里的高山小镇。
搬迁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许多恋家的村民不愿搬迁,赵祥华带上村党支部干部,三番五次地进行走访劝说。在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如今大部分村民都搬进了新建居民点,最远的搬迁距离达8公里。
村户集中后,村民们也陆续开始在自家门口发展起了第三产业。村民李绍一和李绍三兄弟俩先后在公路沿线盖起了新房,一家自己开店做小生意,一家将一楼的店铺出租,拓展了收入来源。
村部还设置了一站式服务点,帮村民们代办事务,便民服务大厅、卫生服务室、老年活动室等基层公共资源也被整合,满足村民的多样化需要。“国家政策好,村干部也确确实实用了心,为老百姓用足了力量,这是我们子孙万代的福!”搬到新房后,村民孙作梅高兴地说。
保康县赵家山村新民房和道路
产业扶贫:特色发展“引富路”
近年来,赵家山村立足实际,大力发展产业扶贫,通过发展种植业、建立合作社、引进建筑公司等多种举措,让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湖北烟叶在保康,保康烟叶在赵家山”,烟叶种植是赵家山村的一大支柱产业。过去烟叶都是村民自产自销,没有技术支持,产量低销路少。为了减轻烟叶病虫害等症状,提高烟叶质量和产值,赵祥华等人请来了省农科专家对村民们进行技术指导。
2017年,村委会组织集资,修建了9个设备齐全的卧密式烤房,可供150亩烟叶田地使用,烤房的修建便利了村民烘干烟叶。村委会还积极引商,让村民们与商家协商供量和价格,签署合同,确保销路,将烟叶种植引上标准化道路。
湖大通识师生走访赵家山村村民
该村村民孙代全说:“以前在外打工照顾不了70多岁的老父亲,现在在家种烟叶可以陪在家人身边。赵书记担保我贷款栽烟,现在不仅还了贷款,还攒下了‘第一桶金’。”
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赵祥华将每年的帮扶目标都细化清楚,帮扶措施和发展项目都有针对性,并让村民参加湖北省就业培训项目,学习培育种植产业,建立绿又鲜蔬菜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核桃、苞谷、胡椒、茄子等蔬菜。
近两年,赵家山村立足实际,规划种植软籽石榴长效产业。他们到河南荥阳进行实地考察,综合考虑两地的气候、土壤等因素,将含糖量高达22%、可酿成高档红酒的软籽石榴引进到该村。
赵祥华表示,就业、务工、增收是经济发展的三大方向,宜昌汇成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赵家山分公司成功落户,能够有效带动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
此外,该村引进保康盛阳光伏有限公司,修建3000瓦光伏发电站,每户每年可增收3000元。随着旦江特大型磷矿的开采,预计今后日均有1000多辆矿车在张旦公路上往来,为此,赵家山村已计划把开采出来的一块地作为物流园,建造修车厂和加油站,分一杯磷矿经济的羹。
在挖掘资源和壮大扶贫产业的同时,赵家山村也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环境综合整治。为保护生态环境,该村建立封山育林制度,明令禁止采伐林木、炸石取土、取薪烧炭等。该村公路沿线配置垃圾箱、道路两旁栽种行道树、张贴环保标语,彻底改变了垃圾满天飞的局面。以银杏古树、纯天然大理石、烈士墓等红色文化景点为主的旅游业也被提上了日程。
“绿化、美化、亮化村庄环境,力争把赵家山村建设成市级最美乡村、省级生态村,打造成一颗耀眼的高山绿色明珠。”赵祥华对美丽乡村建设充满信心。
湖大通识师生走访赵家山村村民
文化小康:精神文明“新奔头”
没有文化的小康不是真正的小康。除了发展产业,增加经济收入,赵家山村党支部还格外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2016年底,村里筹资20万元修建了一个文化广场,乒乓球台、篮球场等一应俱全,还新建了凉亭和长廊供村民休闲娱乐。2017年9月28日,村委会在这里组织了第一届全镇农民运动会。撕苞谷、砸核桃、滚轮胎等趣味项目被纳入了运动会中,“接地气”的比赛吸引了上万人前来观看。
运动会的颁奖晚会上,舞蹈《祖国万岁》、小品《打井》等节目展示了赵家山村坚定不移推进小康建设的社会风貌,引发观众喝彩不断。
广场旁设有“红白理事会”,作为村民办理婚嫁、丧葬的固定场地。赵家山村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婚丧嫁娶不大操大办。理事会里固定设桌20张,并限制村民的消费,以遏制村民的攀比心理,提倡勤俭节约,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湖大通识师生走访赵家山村村民
党员、好邻里、好婆婆、好儿媳……文化广场上,赵家山村好人榜评选公示牌显得特别醒目。“好儿媳”周立翠是赵祥华的妻子,总是默默站在赵祥华的身后为他分忧,自己身体状况欠佳仍坚持洗衣做饭、整理房间,将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赵祥华的父亲今年72岁,在修整张旦公路时,为了支持儿子的工作,他主动帮忙值夜班。
赵祥华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为村风建设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曾在赵家山村驻村开展帮扶的保康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法制办主任黄佳祥评价道:“赵书记家的家风值得大家学习。”
“教育是民生之首,老百姓的美好生活需要集中体现在教育需求上,因此穷什么都不能穷教育!”赵家山村委会办公地曾与该村云旗小学相邻,村委会在搬迁时将旧址无偿出让给村里的云旗小学,扩展了小学教学场地。
云旗小学是附近十个村庄里唯一的一所小学。这所全寄宿制的小学十分注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学校要求很严格,对被子、毛巾、牙具等生活用品的摆放方式都有明确的规定,一二年级的同学则会由高年级的同学来教内务整理。”从云旗小学毕业不久的周雨欣回忆道。
云旗小学以“翰墨修身、书道育人”为办学理念,注重书法课教学,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领悟“一笔一划写人生”德育思想。这所教学质量始终保持全县前列的小学是赵家山村未来教育强村的希望,也是该村注重文教事业发展的一个注脚。
几年来,赵家山村在健全扶贫机制、发展特色产业、实施易地搬迁、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教育脱贫、加快交通和水电建设、建设乡风文明、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等方面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据统计,该村全年经济总收入已达1816万元,人均纯收入11358元。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赵家山村成为拥有“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文化小康示范村”等多面红旗的“示范村”,当地村民正在享受着精准扶贫带来的幸福生活。
湖大通识师生走访赵家山村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