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教育首页 > 教育园地

警校生用日记丈量成长 书写别样青春答卷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8日19:44 来源: 湖北警官学院发布

我的大学

今天是2025年6月16日,上午的毕业典礼结束,意味着我的大学真正意义上完结了。将大学四年来每一天的日记整理成册,算为自己的大学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山高水远,来日方长。未完待续的故事,我们文字里再相逢。

前言

这是一本用1373个日夜和109万余字堆砌起来的记忆之书。它记录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也不是天赋异禀的传奇,只是一个普通警校生,在规绳与自由之间,在迷茫与坚定之中,笨拙却执着地雕刻自己的四年。

四年前,带着复读后的疲惫和对严苛管理的隐隐抗拒,我踏入警校大门。军训的磨砺、警务化条例的约束、连坐受罚的委屈,曾让我陷入懊悔的泥潭。那时的日记里,充满了对“规矩”的困惑、对“透明人”身份的焦虑,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我并非天生适应者,学习能力平平,社交更是短板。我能做的,唯有以最笨拙的方式——记录。

于是,一字一句,我写下了:

在“规绳初缚”的2021年,如何在不适中寻找节奏,在社团活动中笨拙尝试,又在屡屡受挫中看清不足。在“雾霭茫茫”的2022年,如何顶着疫情延误的学业压力、评优落选的失落,而选择改变,在锻炼中沉淀、在实习中推开社会之门。在收获喜悦的2023年,如何享受解封后的自由、感受性格转变带来的认可,遇见良师益友、获得的能力淬炼与深厚情谊。在“并肩前行”的2024年,如何与搭档相互扶持并肩备考、如何在机构培训的意外中收获友情。在全力以赴的2025年,如何在求职季的多线作战、奔波劳顿和接连挫折中,清醒认知自己的边界,最终带着一份对努力过程的坦然与对未来的平静期待,完成学业,告别校园。

这百万字,是我对抗懈怠的武器,是抚慰焦虑的良药,更是丈量成长的标尺。它们记录者我向目标迈进的每一个微小却坚实的脚印,提醒着我:“我没有虚度时光,我没有辜负自己”。

这本日记,是这四年的答卷。它不是完美的范本,只是一个普通青年,在警营的熔炉里,以笔为刃,以心为火,真实记录下自己如何一点点蜕变、一步步前行的痕迹。

愿看到它的你,能从中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一份笨拙却真实的力量,并获得些许前行的勇气。这,便是我整理发布它的全部心意。

是为序。

2025.6.11

2021年,我刚结束复读生涯,才把驾照考到手,还没来得及享受假期,就匆匆踏入了大学的校门。

然而录取通知书带来的并非纯粹的欣喜,对于警校那套严苛的管理模式,我心中早已暗藏抗拒。一个多月的军训,更是将这份抗拒淬炼成实实在在的身心磨砺。当教官反复强调“纪律即一切”,当一条条严苛的警务化管理条例如无形绳索般捆缚日常,当无辜受罚的“连坐”一次次降临,报考警校的抉择,的确曾让我陷入懊悔的泥沼。

不过,我终究在规绳之间挺直了脊梁。虽未能完全驯服于警务化管理的棱角,却也在条框的约束与军训的锤打下,摸索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

这一年,我在学习之余投身诸多尝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三行情书比赛、优秀笔记评选,还参与了干部竞选、宣传部年终表演,只是最终都没能取得满意的结果;另外,我也穿梭于各种社团:在信息系新青年,我执笔公众号文案,策划警察节微视频;广播台里,日常撰写的广播稿是我声音的延伸;记者站中,我投稿登报、校对采访稿;文学社内,我运营官媒、参与社刊发布演讲。这些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既映照出自身的不足,也悄然为我披上了新技能的铠甲。

回望这一年,虽然意志的锤炼与心态的调适确有其痕,但是我对自己的总体表现并不算满意。我未能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佳绩,在许多场合更是同透明人般的存在,人际交往依旧是我最大的短板。这未能突破的茧,成了这一年,我心底最深沉的遗憾。

2022年,是我大学生涯历经迷茫坎坷和不断探索的一年。

岁初,疫情如浓雾锁途。返校计划两度搁浅,机票退改间,三月下旬才重返校园。彼时,功课已落下不少,我只能每个周末独自到教室看教材补笔记。期中倏至,足球考核成了横亘眼前的另一座大山——从未涉足的运动,仅两周的仓促练习,骤然压下的重负令我手足无措。而当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评选接踵而至,我又因为性格内向、在班级人缘不足,屡次落选。整个上半年,是我大学里一段非常灰暗的时期。

意识到问题后,我尝试改变自己。行动从每晚跑步开始:最初跑两公里都很吃力,后来能轻松完成五公里,体能和状态都有提升。同时,我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圈:坚持参加读书分享会等社团活动,在各种场合主动露面、练习交流。暑假在派出所实习,接触社会各色人等,学习为人处世,锻炼实际交往能力。

这些努力带来了些许回报:大二学年,我成功竞选担任了文学社编辑部部长和广播台编辑部副部长。新的职务要求更高,也推动我进一步学习和成长。然而,下半年疫情更加严峻。所有课程转为线上,社团工作也全部移到网络进行,活动大量减少。到了年底,形势愈发紧迫,学校不得已提前放假让我们回家。返家途中,还因核酸检测结果迟迟未出,差点流落机场。于是,2022年就这样在匆忙与混乱中潦草结束了。

2023年,是我大学生涯最开心、最充实的一年。

年初,疫情散去,三月份英语四级考试结束后,学校终于允许我们周末请假外出。于是,我逛遍了江汉路、户部巷、东湖、昙华林、长江大桥等景点,也品尝了烤肉、小龙虾、三鲜豆皮、冰豆粉等众多美食,心情格外舒畅。

上半年,性格的逐渐转变带来了积极影响:我的民主测评等次不再垫底,获评了不少区队和社团的奖项,还拿到了奖学金。英语四级考试也一次就高分通过了。

这一年里,我还遇到了许多珍贵的人和事:在学院后花园,我结识了刘处长。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我,常常亲自下厨给我改善伙食,还给了我宝贵的机会,让我策划组织多次主题活动。在文学社,我找到了志趣相投的朋友,我们共同编辑出版了两期社刊《律韵》,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墨风警韵”晚会。在田径队,我和队友们在细雨中完成了百公里接力赛,我的五公里配速也提升到了四分钟。暑假,我还与家人一起自驾,游览了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

下半年,在大队长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担任了新生军训教官,并有幸为三百名新生做了一次演讲。任教的经历,极大地提高了自身本领。我学会了在多任务并行时保持冷静、分级处理复杂事情,还掌握了“管服”工作的实质内涵、学会高效解决问题。同时,在带训过程中,我也与学员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为我庆生、给我送花、写信。带训结束后,我获得了更多同学的认可,当选了团支部副书记和区队长。

这一年,那些曾经向往的目标,我正一步步靠近;未曾预料到的惊喜,也在不断向我走来。

2023年末,我结识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好搭档。转眼新一年,我们一起到图书馆学习,一起到操场运动,在相互鼓励中朝着明确的目标奔进。

人间三月,春风和煦,我成功完成了自己一直想挑战的马拉松。实现心愿后,我和搭档便投入了更密集的备考和活动中:一起备战英语六级、公务员考试,一起参加志愿活动,一起为了公安考试去做近视手术,一起参加大创比赛……每晚睡前互发的今日任务总结,是我俩努力和坚持的体现。

上半年结束离校后,便开启了新一阶段的实习生活和更紧张的备考之旅。最初我仅打算在家自学,但在父亲的劝说下,还是选择了去培训机构。原以为这会让我失去自由和社交,事实却相反。在那里我认识了不少新朋友,闲暇之余我们一起活动,他们带我体验了很多新事物。

整个下半年在忙碌和疲惫中度过,但也充满了快乐和收获。八月份,我的六级顺利通过;十一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特别让我感动的是:返校开会期间,刘处长和张老师亲自下厨为我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北院的挚友也提早订餐等我,还送了我一个非常精致的警察小熊作为礼物!生日时,又收到了各地朋友寄来的祝福和礼物。

到了年底,我连续参加了三场重要的考试。每场考试刚结束,来不及休息,就要立刻投入到下一场考试的紧张复习中。期间情绪有过低谷,但是千里外好搭档的连线陪伴,让我熬过了那段阴郁的时光。

2025年初,我陆续接到通知,去年参加的几场考试都进入了面试环节。短暂的喜悦过后,便立刻投入到紧张的面试备考中。

整个第一季度,我深知精力有限,却依然选择挑战:同时准备新报名的三月份两场考试和已有的面试,频繁往返于云南和四川。奔波各地时,还要不断考虑车程衔接和酒店位置,精力确实捉襟见肘。最终,两场面试都因准备不足和突发状况未能通过。我看清了自己能力的边界,但也确认:在当时的条件下,我已尽力而为。

三月结束,考试暂歇。四月初返校途中,我顺道在贵州短暂游览放松了一下。回到学校,立即全力投入毕业论文写作。然而,返校不到一周,论文尚未完成,又接到另一场考试进入面试的通知。于是匆匆订票返回昆明参加培训。培训十天后临近面试,却突然接到面试形式变更的通知,这无疑超出了我的预期和准备范围,情绪又一次跌入谷底。尽管咬牙上场,面试时使出浑身解数,可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四月末,昆明盛开的蓝花楹抚慰了心情,它仿佛在提醒我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过分去苛责自己的付出。返回学校,我沉下心完成了论文。而后,参加刘妈妈精心准备的欢送会,又与好友自驾前往江西游行。

我的大学时光,正是在一次次认清“我不能”的边界后,依然选择“尽我所能”的实践中,走到了尾声。带着这份领悟,我准备奔赴新的旅程……

尾声

四年,1373个日夜,凝成百万字的日记,记录着我大学生活的一点一滴。行至终点,回望来路,心绪万千。

坦诚说,我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学习能力平平,社交更是短板。正因如此,心中每一个目标,都需我付出加倍努力,逼着自己一点点改变、一寸寸进步。我也担心过自己的努力没有成效,所以选择了最笨也最踏实的办法——记录。一字一句,既是鞭策,也是见证。这四年间,我完成了40余篇广播稿,创建了自己的公众号并发表了50多篇文章,啃下了3000多个英语单词,跑过4800多公里(虽未能达成5000公里目标),举起了10000次哑铃……虽说有的数字看似无意义,但它们着实安慰了我,向我无声地宣告:这段时光,我没有虚度。

当然,这程旅途也并非踽踽独行。四年里,我何其有幸,遇见了诸多良师益友。从未奢望异乡能得如此温暖,却总有不期而遇的善意照亮前路:

最深的感激予刘妈妈(刘处长):不曾想真能遇到如此待生如子的师长,对我生活和思想上的关怀备至,情同至亲。感谢我的大队长:为我提供宝贵机会,更在我迷茫和“不开窍”时指点迷津。感谢北院的挚友林林和小峰:让内向的我跨越校区,收获如此深厚情谊,时刻被惦记的温暖铭记于心。感谢我的好搭档阿洋:做我学习路上的同伴,操场上的战友,失意时的支撑。感谢舍友、同窗、所有相遇者,以及远在各地的老友们:你们的陪伴,曾在《教官日记》一文中所述,感恩于心,不再一一列名。最后,亦是最深的港湾——我的家人:感恩生于如此美好的家。父母始终尊重我的选择,给予无条件的肯定与支持。他们提供虽非优渥却足够的经济保障、营造和善平等的家庭氛围,让我在人际交往中不感自卑,在面临选择时充满勇气。更重要的是,父母以健康的思想引导,塑造了我开朗健全的人格,我想,这是我前行路上最坚实的基石。

我不是一个喜欢给自己贴标签的人。他人眼中的“自律”、“沉稳”、“勤奋”,于我内心,并非恒定。我也会冒失莽撞,也会懈怠拖延。然而,正是这些外界的评价,无形中成了约束与动力,让我努力去维系那份“形象”,进而推动着自己前行、督促着自己进步。所以,与其说自己努力,倒不如说自己要强,哈哈。

四年来,风雨兼程,悲喜交织。此刻,回望这长长的来时路,心中唯有:尽兴,皆喜。遇见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件事,付出的每一分努力,收获的每一点成长——无论圆满或缺憾,都已成为滋养生命的养分,充实了我的人格和品性,值得我由衷地道一声:感激,珍惜。

这是尾声,更是序章。我由衷感恩所有的善意,也坦然接纳一切不如意。感谢看到这的每一位朋友,未来,我仍然会全力以赴,去乘风破浪,去披荆斩棘。

祝我,也祝你!

2025.6.12

(作者:湖北警官学院2025届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王越)

【责任编辑: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