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买卖被曝光多年,曾有报告指出,中国的论文买卖交易已达10亿元规模。不过记者近来发现,论文买卖交易用途除了人所共知的评职称外,也开始延伸到高校的学生中。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不仅大多数高校奖学金评定与发论文挂钩,而且,准毕业生们跨越保研、出国等“门槛”时,论文被“异化”为资格准入的敲门砖。(10月27日《北京青年报》)
原本是为了鼓励学生投身科研,却演变成为一条不堪的利益链。在论文买卖的链条上,各类期刊明码标价,甚至坐地起价,它们赚取了最多的利益;学生为了发表论文,无论是真正的论文还是购买来的论文都需要花钱,成为被鱼肉的一群;而在最顶端的无疑是考核机制的缺陷,保研的标准、奖学金评定、职称评定,这些考核机制是否应该重新思考其优劣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而有的观念认为论文买卖只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周瑜打黄盖”不能建立在违法的基础上。
面对论文买卖,最致命的打击就是对整个科研系统的破坏,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生态,即那些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科研论文也需要花钱才能发表,而那些通过购买获得的论文却同样花钱发表。对论文的质量放低要求,甚至没有要求已经成为各类期刊生存的“无底线”。而长此以往的话,我们能够看到一个这样的“名利场”,期刊赚取利润,发表论文的学生顺便赚取利益,整个科研生态遭遇破坏性打击。可见,这远非“周瑜打黄盖”那么简单,而已经演变成为对整个科研体系的摧残。
同样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在论文买卖的过程中,很多人不是自己写论文,而是由别人代写,通过购买的方式完成论文的发表过程。而这样的结果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论文的内容,对于职称评定和奖学金评定等带来负面效应,最终,这些奖项的评定会沦落为金钱的较量。而以欺骗的方式获得利益,这本身就是行政法规应该规范的内容。比如高校职称评定,以购买论文的形式获得职称晋升,一经发现必须查处;比如学生的抄袭行为更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约束。
当然,要斩断论文买卖的“老根”并非容易事,而必须从源头上取消期刊收费发表论文才是关键,接下来需要改革各种奖项的评定,减少论文数量与奖项挂钩的规定。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再发表多的论文也不能简单就获得利益,不能够获得奖学金,也不能轻易获得保研的机会。期刊的“坐地起价”也会逐渐减少起来,而整个科研体系上的生态破坏也会慢慢治愈。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传言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