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时评列表

莫让抄袭成学术研究的“潜规则”

发布时间:2016-01-27 08:34:52来源:荆楚网

  近期,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当中流传着数张论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的网页截图,截图内容为两篇高度相似的硕士学位论文。据澎湃新闻记者发现,两篇论文在摘要、关键词、目录乃至具体内容上均高度相似。(1月24日澎湃新闻网)

  “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论文抄袭,是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反映出一个人诚信底线的坍塌,更折射出一个人法律意识的缺失。山东大学一硕士论文疑似大面积抄袭,再次引发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强烈关注。

  近几年,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愈演愈烈。2014年5月,有网帖指重庆师大教授张某从1998年至2005年间发表的10篇论文中,至少8篇大量“引用”了文末的参考文献;2014年8月,北大女博士于某论文《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业的“投石党运动”》被指“涉嫌抄袭”;2015年12月,据《财经》报道,中石油三名“高管”的论文涉嫌严重抄袭,有的内容一字不改、公式不改、试验方法不改、试验数据不改……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学术的“生命线”,决不可逾越。事实上,善“引用”的张某已被解聘;“涉嫌抄袭”的于某被撤销学位;对陈振,校方也已表态:一经查实,绝不姑息。然则,论文抄袭何以屡禁不止呢?从内因来说,个别学者急功近利,在研究中不甘心坐“冷板凳”,把抄袭当做成功的快捷通道;从外因来说,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完善、社会造假之风的盛行,都可能诱使个别人失去底线。

  净化学术风气,已成为有良知学者的共识,更成了全社会共同的期盼。莫让抄袭成“潜规则”须抓好“两手”。一是“堵”。对违规者“零容忍”,不仅要在道德上进行谴责,还要从法律角度对其进行惩治,以对案件的查处震慑心怀侥幸者“不敢抄”;二是“疏”,强化诚信教育,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增强自律意识,改变“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评价机制,把治理的责任传递到各单位,让学术研究者“不愿抄”、“不屑抄”。

  诚信可能一夜崩塌,重建却非一日之功。论文抄袭,小则关乎个人的学术道德,大则关乎国家民族的“明天”,其危害岂能小觑?向这一歪风说“不”,早已是时候了!

  稿源:荆楚网

  作者:闲看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