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毕业季,找工作成了当下最让大学生和家长关注的事情。就在上周五,一所高职院校的校园公益招聘会如期举行,但是却有40余家企业没能通过校方的预审关,被“婉拒”门外无缘进校招聘。原因是,校方认为这些企业和机构没能达到他们设定的招聘标准线。我们不禁要问,校方为何如何“牛气”,底气何在?
一直以来,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毕业等于失业”、“拿的工资不如我们体力劳动者,读啥书啊,读完了还不是得找工作,还不如高中毕业就跟我出去打工”等读书无用论的观点甚嚣尘上。问题出在哪里?是我们的学生资质有问题么,还是教育本身出了问题?
高考制度恢复以来至1999年,精英教育体制下,数量少而优的培养模式下,高等学校毕业生到现在大多成长为国家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骨干力量了。之后大学扩招,高等教育成为大众教育,流水线式的培养,使我国很快成为世界上拥有高等教育学历人数最多的国家。教育本身应该是普惠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可是,我们的教育不能因为数量上去了,质量就下来了。
古时圣贤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而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培养的是流水线式的“产品。各高校专业设置门类多,重复设置多,专业设置考虑学校自身生存的因素多,导致很多专业供严重供大于求的现象。毕业生连年剧增,而社会所提供的各类就业岗位又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长久以来,由于多种因素,造成我国的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得并不紧密,存在着严重的系统性失衡、结构性失衡和供求性失衡等现象,所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在如今本科生、研究生找工作都不易的现实背景下,一所普通职校之所敢如此牛气,设置企业招聘门槛,底气还来源于和市场接轨的灵活,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培养什么方面的人才。我们的社会需要理论性、专业性很强的人才,但是毕竟管理型的岗位是有限的,更庞大的需求是应用型的人才。我们的职校完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在这一块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一方面,高校应该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初步明确就业方向,合理选择专业,不但能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也能为用人单位提供选择人才的广阔空间。另一方面,高校也应立足高校发展的自身内在规律性,对现有专业进行有效整合,对合规律合目的的专业实施有序合理地培植,对不合者进行深度改革与调整,这样双管齐下,使高校专业设置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良好地发展。对于有些热门专业,各省教育部门在新增专业时要适当调节,不能一哄而上,避免专业的重复设置,否则就会再次出现前几年原本热门的“工商管理、法律、计算机”现如今无人问津的现象。
我们为职校在企业入校招聘中设置门槛点赞,我们渴求一个公平公正、人尽其才的就业环境,我们希望看到有更多的高等学校在就业市场上有如此底气,我们呼唤更多的高等学校转变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进行改革。
稿源:荆楚网
作者:夏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