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随着新“四川医科大学”的挂牌成立,四川两所高校的校名之争愈演愈烈。今天,四川大学已正式发函教育部,明确表示反对对方更名。教育部已派人赴川大听取意见。(6月18日《中国青年报》)
一名之争让原本同属一个地区,交流合作密切的的两所兄弟院校的关系到了剑拔弩张的态势。无论教育部的最终决定如何,必定造成两家高校的对立。并且,教育部恐怕也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了。
虽然教育部已积极了解情况,但推翻更名决定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一方面,红头文件已经下发,覆水难收;另一方面,自己推翻自己等于承认自身工作程序有疏漏,面子上也过不去;另外还涉及到四川省、泸州市等多方面的利益,纷繁复杂。而如果最终维持原来决定,不仅引起四川大学更强烈的质疑反对,而且相当于打开了一扇门,今后会有更多的高校以更名之机搭名校便车,而这是贪求虚名的不良风气。
而笔者注意到,与老“川医”的高调反对相比,事件的另一方新“川医”却集体噤声。这种沉默其实不难理解,毕竟它是既得利益者,新的校名会给这所大学带来更优质的生源、更高的地位以及更多的教育资源,它只想尽快渡过这场风波,然后心安理得地享用新校名所附着的“奶酪”;另一方面,它也确实有点理亏,“川医”在四川人眼中就是原四川医学院,现在川大华西医学中心的代名词,新“川医”确实有鸠占鹊巢,搭名校便车之嫌;而保持沉默也有可能是自认为没有资格出来解释,毕竟改名不只是一所大学的内部事务了,它背后还有行政力量的干预和地方政府的利益考量。
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为了推动泸州医学院改名,泸州市政府可谓倾尽全力。2014年5月,泸州市委专门成立了“推进泸州医学院新区建设和更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蒋辅义亲任组长,阵仗不小。可见改不改名已经不是学校本身说了算的了,而已经成了地方政府政绩的一部分。但问题是,政府领导真的大学教育的“内行人”吗?行政权力的手是不是伸的太长了?
其实内行人都知道,光靠改一个光鲜亮丽的名字,既不能提升办学质量,也不能代替办学特色,至于“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是一句空话,只不过是为达到目的“噱头”罢了。但现实的情况是,在高等教育行政化根深蒂固的背景下,不懂教育的人在插手并左右教育的发展,而真正的内行人却没有话语权。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呼喊已经持续了多年,然而却鲜有实质性进展,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与之相对,因为行政化、官僚化引发的教育问题却层出不穷。就连此次“川医”之争,权力干预也难逃干系。而大学跟风改名以及背后的急功近利的风气,也只有在“去行政化”的语境下才能刹住。
稿源:荆楚网
作者:翟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