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经教育部同意,位于四川省泸州市的泸州医学院正式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而这样一个更名,却遭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不少校友的反对,认为泸州医学院改名后的简称容易与华西医学中心前身“四川医学院”相混淆。四川大学此前表示,已向教育部正式提出行政复议。昨天,有传言称四川医科大学被宣布“更名取消”、改为“四川第二医科大学”。(6月28日 央广网)
一次大学更名伴随着一次舆论风波,这在校方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看来,绝对是意外。然而现实是,此次泸州医学院更名引来了诸多不满,尤其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校友对此并不认账,因为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冒犯了其前身“四川医学院”的威严。
无论最终“泸州医学院”向“四川医科大学”的更名是否被取消,但此事暴露的问题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这一方面反映出,某些大学追求所谓“高大上”,“更名热”等现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反映出,某些大学在更名过程中程序不规范、操作不合理、忽视民意等情况伴随其中。无论是哪种情况,这都与大学及其教书育人、科研求实等精神极不相称,影响整个教育界的声望。
应当说,这种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最为重要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的评价体系和支持力度存在不均的情况。由此导致的是:在公众看来,“大学”至少要比“学院”更高一个格、更上一个档次;对学子来说,上“大学”更比上“学院”有面子;而在校方、老师们看来“大学”里评聘、科研扶持、评奖等机会要远比“学院”多。而后者,或许是驱使众多“学校”升“学院”,“学院”升“大学”的重要原因。
其实,大学之“大”绝不是因为名称之“大”而是因为其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学术氛围、对社会的贡献等综合因素对社会贡献之大。这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这所传统名校至今仍然以“学院”冠名,但丝毫没有影响其在学界的威望,在世界大学名录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名字赫然在列。这对我国的一些大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学更名不可以,而是说大学要真正转型升级,关键的要提升其精神内核、软件等,而非一味在学校名字上挖空心思;否则就有“本末倒置”、“新瓶装旧酒”之嫌。这诚如北京大学是由“京师大学堂”更名而来一样,其更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如果“京师”二字在依然列,显然不合时宜,所以更名“北京大学”更能反映现代人文精神,也符合广大民众意愿,因此更名取得了成功,“北京大学”在历史沿革中成为学子们向往的高等学府。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是不是该更名,至少要看两个条件:一看是不是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历史需求;二看是不是符合民意。只要把握好这两点,大学更名才不会掀起波澜,才不会成为一场闹剧。
稿源:荆楚网
作者:桑胜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