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课族们按照课程长短向雇佣他们的大学生们收取费用。那么,到底是什么人在为大学生提供替课服务,又是哪些学生有替课的需求呢?他们需要替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6月29日央视新闻)
笔者实在组织不出更好的新闻由头,仅仅是以此引入了“替课”这个话题。而且,对这个由头中的三个问题——到底是什么人在为大学生提供替课服务,又是哪些学生有替课的需求呢?他们需要替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不是很感兴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高校出现替课,在经历了高考出现替考的惊讶后,已经觉得没有多少意外了。
舆论对此的反响似乎都在谴责相关学生的无良,其实,这不是问题的症结。试想本应觉悟更高,自律能力更强的官员群体,都出现了腐败贪官,大学生中出现一些道德和诚信问题,应该也在想象之中。要说这样做对得起谁,对不起谁,这句话在现实语境下,已经显得轻描淡写了。
真正令人意外的是,替课竟然还形成了“替课族”,“替课”生意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这才是让人不可思议的。如果说“替考”还得益于考生和监考人员的陌生,那么,“替课”能“不被发现”,这别说在高等学府,哪怕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都不可能的。但是,记者调查得知,有的时候一节课上,替课者数量能达到总上课人数的10%。就记者卧底的这个班级,仅记者了解到的替课者就达到了5名。然而,对这种冒名顶替,不但任课老师没有发现,而且连作为学生直接管理者的辅导员,竟然也没能发现替课者。
几乎与“替考”一样,“替课”也是被记者通过卧底发现的。“卧底”原意为埋伏下来做内应。从这个意义上说,卧底所掌握的情报,在“敌营”只是外人不知的内部秘密而已。而“替课”也好像如此,任课老师“没发现”,直接管理学生的辅导员也“没发现”,就连替课者都表示,在这个学校替课很正常,班里的同学也都司空见惯。不仅如此,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替课的现象绝不仅仅是这一个班级,也绝不仅仅是哈理工一所高校,哈尔滨多所高校都存在替课群体。
人们在佩服记者们发现制假窝点的时候,总会对相关职能部门提出质疑。那么,在教育领域经记者卧底曝光的舞弊现象,教育部门和单位怎么会“后知后觉”?对于“替考”,或许还存在诸多客观因素,但“替课”都“不知道”,就让人对高校管理大跌眼镜了。请“替课”的学生明显是在混日子,难道学校也在糊里糊涂混日子?这个漏洞隐含着多少不可预计的后果,我就不火上浇油了。
有人问,这些学生这样做,对得起花钱供他们上大学的父母吗?我倒想问,更多的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大学的家长,把孩子交给这样的大学放心吗?因此,“替课”现象暴露了相关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和不足。那么,在严肃处理相关学生的同时,对替课行为没有尽到监管责任的老师们,也该深刻反省,必须真正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
稿源:荆楚网
作者: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