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国家标准委发布中国首个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产品的国家标准后,7月13日,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称,校服的生产和采购均应执行国标,学生可以自愿购买校服,允许学生按照所在学校校服款式、颜色,自行选购、制作校服。(7月14日《京华时报》)
国家四部门联合发文,规范中小学校服生产、采购环节,足见问题之严重。据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介绍,近期,部分地区出现了“毒校服”、“丑校服”情况,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热点焦点,中小学校服管理亟待进一步规范。
好端端的校服为什么会有“毒”?为什么会变得很难看?主要是因为那些有毒、难看的校服面料便宜。校服生产厂家之所以采用便宜的原材料制作校服,一方面是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另一方面,校服进学校,有各种环节需要花钱去“打点”。
与学校基建工程动辄千万相比,校服、教材在一般人眼里不过是“毛毛雨”,有人形象地称此为“苍蝇肉”。然而,“苍蝇肉”也是肉,照样有人眼馋、嘴馋。据媒体披露,在一些涉及校服腐败的学校,校服供应商不仅打点了校长、副校长,就连总务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都被收买。在海南省某学校,区区一件校服,被校长拿走6元好处费,还被总务处主任、班主任拿走1至3元不等的“提成”。在利润空间被校长、总务主任“侵占”的背景下,校服质量、款式得不到保证就很好理解。试想,校服生产厂家如果不偷工减料,岂不是要“二姑娘倒贴”?在商言商的商人有这么傻么?
校服被形象地誉为学生们的“第二层皮肤”。“皮肤”有毒,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健康,学生的家长岂能答应?近年来,各地问题校服屡屡被曝光,从国家到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为此三令五申,发的红头文件不少。主要精神就是要求加强校服生产、采购环节的监管。遗憾的是,问题校服还是“春风吹又生”,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校服虽然姓“校”,但花钱购买的是学生家长,靠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高度的自觉,自己监督自己,显然是监管错位,不出问题才怪。
校服上的种种不干净,最好是交给学生家长来洗。既然购买校服的钱是学生家长自己掏的,而且校服穿在学生身上,跟校长、总务主任、班主任、任课老师没一毛关系。为何不把校服的事交给学生家长来管?
不少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据我观察,大多是个摆设,或者管一些本该学校管的事。与其与此,不如发挥家长委员会在民主管理学校事务中的作用。校服究竟该是何种款式?该用什么面料?一个学生应该买几套校服?交由谁来设计、制作校服?这些烦心的事,统统交给家长委员会去管。这样一来,不仅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腾出精力抓大事,中小学校长、总务主任、班主任们也少了“瓜田李下”的嫌疑。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