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学年第一周,天津大学学生拿到手的选课手册上,赫然列着一门《恋爱学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开课单位是校团委,两个学分,将于寒假过后的下学期开课,累计32个学时。对此,有学生网上表示“醉了”,有已毕业的校友感慨“我上学的时候怎么没赶上好时候”。更有网友表示:“上一门课,不仅提升自己的交际空间,还能获得心仪对象,简直不可想象,得课如此,复何求哉!”(9月21日《中国青年报》)
客观来说,大学开设“恋爱课”不能算是新闻了,比如去年南京大学的校研究生会主办了为期5周的“首届校园恋爱公开课”。然而,天津大学开设“恋爱课”依然备受争议和关注,关注在于稀缺,争议在于不认同。一直以来,大学看做精神和学术殿堂,专注学术是正事,最好要心无旁骛,曾几何时,大学不许恋爱,而今,人们逐渐接受了大学恋爱的现实,甚至教育部也大度地提出了大学可以结婚等破天荒得政策。然而,在一些人心底,对于大学恋爱仍然不支持。
从课程设置角度,天津大学的“恋爱课”,的确有噱头大于实质内容,理念多于操作之嫌。比如说,它是社团提出并主持的课程,而不是术业有专攻的教授,再比如,能不能找到合适的老师,有没有学生选课,都并无把握,再比如,上课的形式是针对《恋爱心理学》、等的交流,而实践课则类似于party,能否达到教育目标不得而知,再比如,评价标准不明确,甚至,“交到对象,可给满分”,一切充满未知,不明确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教师,不明确的评价,简言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课程。
可是,在笔者看来,这个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课程,却依然是一门好课程。一者,从课程主题来讲,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外。“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天经地义,“在最美好的年华里遇到你”不只属于情圣徐志摩,在大学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早已成为大学生们的标配,故此,有了好课题,课程设置先胜一分。
二者,开设“恋爱课”,是大学与社会在“恋爱”。在一些人看来,就得在最合适的年纪做合适的事——大学就得学习不能恋爱,但是,到了该谈婚论嫁的时候,他们再修炼此功,恐怕为时已晚。比如说,我国数不完的剩男剩女,从“圣斗士”到“斗战胜佛”的层级,无不在标注着他们的人生伤痛等级。
再举一个令人心痛的例子,去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场硕博相亲会上,这些书呆子们发出了“谈恋爱比考博难”的感叹,而类似“表白不及时学妹被抢走”的失落、“像做科研项目一样谈恋爱”的错误爱情观念以及交际圈子窄的社交环境都在放大高学历们的“恋爱危机”。你说,在大学开设“恋爱课”是不务正业吗?没有意义吗?
三者,上课形式类似学术探讨,评价标准“讲练结合”,甚至给出了实践是评价的终极标准——抱得美人归、拥入帅哥怀。新鲜的话题,平等的交流方式,以爱情的名义,以课程的神圣,以青春的绚丽,来一次课程创新、提升人生质感、对接社会现实的欢乐之旅,何乐而不为呢?“恋爱课”,非典型性好课程。
稿源:荆楚网
作者:朱清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