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走访北大、清华、北师大等海淀区高校校内及周边的民营书店,发现短短5年时间,它们中近半数者从高校的“文化版图”中黯然消失。去年起,海淀区宣布每年出资400万元以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然而,走访的大多数校园民营书店对此计划并不知情。(9月28日《北京青年报》)
大学里的实体书店具有象征意义,是一个文化地标。有这么个地方让大家愿意读书,或者说是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对学生来说很重要。然而,大学校园书店倒闭近半,这无论对学生、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悲哀。
大学校园书店倒闭近半,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书店租金上涨、网络销售的冲击、阅读习惯的改变等,都成为大学及周边书店消失的主要原因。然而笔者认为,这些都不是根源。政府和学校不重视书店,书店没有很好的“留人”方式,才是大学校园书店倒闭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都在对实体书店进行扶持,但并没有“普惠”到高校及其周边的实体书店。记者调查走访中了解到的情况很能说明问题——记者问起高校的书店是否听说过此次“扶持计划”,多数店家都摇头,表示营业生涯里,并没有接到任何福利性补助,也不知道文委的资助政策。政府的资助政策如何落实,确实是一个问题。
大学校园实体书店,是一所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校把校园实体书店摆在和思政、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校园实体书店绝对不会倒闭近半。校园实体书店在不少学校领导的眼中,不是必不可少的,而是可有可无的。试问:一所大学的领导,一年中进过几次学校的实体书店?领导不来书店,怎么知道书店是繁荣还是倒闭了?
当然,要乖自己乖,要巧自己巧。校园实体书店要发展,自身更要想办法。有媒体曾对学生喜欢的实体书店的形式做过调查,66%的受访者希望书店“集休闲学术于一体,经常有沙龙活动”,22%的受访者期待“超市自助式书店”。由此看出,不是师生不来校园实体书店,而是校园实体书店不吸引人、留不住人。
由于互联网冲击等各种原因,实体书店走弱是大势所趋,但大学及周边实体书店倒闭近半确实让人心寒。实体书店是大学的文化标志,很多高校的师生呼吁重建“人文地标”。保护高校的“人文地标”刻不容缓。如何保护,既需要政府、学校各司其职,也需要实体书店敢于创新,当然需要师生们用实际行动对实体书店进行实质性的保护——哪里都是看书买书,何必舍近求远?
稿源:荆楚网
作者:毛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