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徐天海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新鲜话题,本次会议旧话重提,一是说明中央对教育均衡发展高度重视的一贯态度,二是说明义务教育发展仍不够均衡。如何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笔者认为应从小、中、大三个维度着手。
教育公平最主要的体现,一是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二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与共享。就范围而言,教育均衡可分为班级均衡、校际均衡、地域均衡三层涵义,其中最直接的是班级间的平衡。过去一些地方曾有过形形色色的“重点班”、“实验班”、“双语班”等特殊班级,人为把不同班级的孩子分为三六九等,有失公平。教育均衡始于平均分班,班级均衡不仅体现在生源的均衡上,还体现在任课教师分配的均衡安排上。若班级间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骨干教师扎堆于个别班级,所谓的班级均衡就只是另一种不均衡的开始。
教育均衡的第二层涵义是学校间的教育资源平衡。近年来,强校与弱校间的差距在缩小,但校际间的不均衡状况仍很明显,由此导致的“名校”周边学区房价格高涨,就是教育不均衡产生的畸形怪胎。解决之道,还是深化教育改革,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缩小“牛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如强弱校深度联盟、实行不同学校教师轮岗制度、鼓励名师特师到薄弱学校任教、鼓励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加大对薄弱学校办学设施升级改造的财政资金投入等,加快实现同一学区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的第三层涵义是教育资源的地区间均衡发展。当前教育的地域间发展不平衡还是非常严重。如最近公布的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教育投入相差不小,中部城市与北上广深差距更大,湖北的教育投入增幅不小,但总量与发达省份比还有明显距离。除了资金投入,地域差异还表现为招生的政策性差异,比如每年高考教育部分配的大学招生指标,是分配到各省然后再在省内划线,历年来北京的人均录取率一直远远高于其他省份,这就是饱受诟病的地域教育资源失衡。
相对于前两种教育均衡,地域间的均衡显得更为紧要。因为它更大范围内拷问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它也是最棘手和最难于解决的问题,属深化教育改革中的深水区问题,需要国家统筹规划、各地主动配合、破除地方利益的阻挠。也需要国家在政策和财政资金上更多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农村学校和贫困地区教师倾斜。一言以蔽之,教育均衡发展之路虽然还很漫长,但只要真正按照五中全会重申的“均衡发展”着力,做好长远规划,脚踏实地推动改革,“同在蓝天下,共享平等受教育权”的美好就能被真切触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