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最重要的新闻莫过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出炉,“建议”给教育事业也指出了发展方向和目标,其中“要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最受瞩目。很快,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社会公布,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比如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有人说,这一方案找对了方向,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先有一流的大师。
凡事都讲究个“有破有立”,如今关于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方案,就是一种“立”,值得鼓掌。只是,这样的“立”能否最终落实,还要看“破”的力度。比如,能否破除大学里长期存在的以SCI论文数量多少为导向的评价陋习;再如,能否向学术不端发生后校方护短的痼疾开刀,等等。只有先刮骨疗毒,根除这些痼疾,拥有健康体魄,才能练就一流武功。
现实情况十分严峻:一些大学学报,作为论文高产地被讥称为最大的垃圾产地;大学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生并见诸媒体,教育部科技委学风建设委员会主任吴常信在2015年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也提到,科研诚信年年宣讲,学术不端年年发生。
几乎在十三五规划建议出炉的同时,日本早稻田大学宣布,正式取消小保方晴子的博士学位。这一备受关注的日本学术不端事件,自2014年年初曝出后,不断有相关者为之付出代价:先是小保方晴子本人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辞职,后有事件所涉美国科学家查尔斯·瓦坎蒂也辞去了哈佛大学附属医院的职务,小保方晴子的导师井芳树也因此自缢身亡。
反观国内,针对这样或那样的学术不端事件,又有哪所大学敢以世界一流大学的魄力,真正自我革新一次呢!试想,在一个面对学术腐败人们“只动口不动手”的环境下,如何能建设出一流的师资队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