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既事关效率,也涉及公平。“十三五”规划建议除了谈到要提高教育质量外,也同时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不过,上周的一则大学新闻,可就让关心教育公平的人们大跌眼镜了。
每年10月前后,是高校的保研季,这期间会上演一起又一起的保研“掐尖儿”大战。有媒体报道,一些西部高校在此战役中几乎长期处于失败者的位置,尽管这些学校使出浑身解数,从“围追堵截”到软磨硬泡,但最终还是没能改变孔雀东南飞的结果,于是这些高校的老师开始抱怨,没有地域优势、生源优势,还要服务西部,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有人说,这恰恰是高校之间自由竞争的正常反应——对那些在竞争中招不到学生的高校调整招生规模和招生资格是一种优胜劣汰机制。不过,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这些高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科研条件,与那些东部高校所拥有的,并非在一个量级上。换言之,在资源配置这碗水并未端平的前提下,西部高校再怎么努力,也难以跑过东部高校。
这其实只是当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一个缩影。有一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两个段子传出,一个是,我国有39所“985高校”,112所“211高校”,41所省部共建高校等,但在普通民众心目中,这些学校有的是娘娘级学校,有的是贵妃级学校,还有的只是“答应”“常在”,他们所受的“冷暖”待遇自不相同。另一个有意思的比喻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都加97号的油,而一些西部省份的高校不仅加不到93号的,还恨不得往油里加点水,怎么跑得起来?
这就是高校之间的“贫富差距”,穷的学校越穷,富的学校越富。折射到这些高校所在的地域,就成了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用锦上添花式的资源配置砸出来的世界一流大学,怕是也会遭人诟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