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即85%的人口、地区实现义务教育。2006-2007年我国开始实行城乡免费的义务教育,新的目标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国家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大规模、有计划、有步骤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俗称为“撤点并校”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经过十多年实践的检验,喜忧参半。部分地区和学校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态势较好,教育教学条件得到及时的高标准的改善,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的建立,让离家较远的农村孩子能够受到较好的生活待遇,拥有较好的学习环境。
但有些地区“撤点并校”力度过大,没有关注到人口数量和条件逐步改善的基本实际,使得部分学生的求学半径过大,有点甚至达到了5—20公里。小学辍学率从2008年的千分之5.99上升到2013年的千分之8.22,这意味着每年约有80~90万农村小学生辍学。当初为什么要实行“撤点并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条件落后,无法满足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困难,教育公平更无从谈起。
随着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农村的教育教学条件也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城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加,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向往和追求,城镇化速度前所未有的高速推进,城区学校不堪重负。
是互联网改变了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尤其是“互联网+”的充分运用,给农村的教育教学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同时从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撤点并校”带来的“后遗症”,缓解了城区学校压力过大的现状。从而降低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成千上万的学生在享受到优质教育的同时,免去了奔波之苦,也降低了安全隐患。
如今的农村学校,差的不是硬件实施设备,差的是优质的教师资源,差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互联网+”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在网上可以利用BBS、E-MAIL等网络工具向老师提问、与同学讨论问题,形成交互式学习;具有广博的开放性:常规的学校教育是封闭性的,学生接受教育信息是死板的,一定的。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克服了这一弱点,使学生接受全面而广泛的教育成为现实;具有生动的灵活性:远程教育克服了学习者与教育者的时空间隔,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充分适应了农村地区学生的学习特点,也让远在外地的家长参与教育互动成为可能;具有更新教育内容的及时性:现代教育的教学内容迫切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及时更新,传统教学很难做到。而网络教育资源可以随时更新和补充,及时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农村地区学校可根据学校具体实际对教育教学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
“互联网+”给农村地区学校和学生带来的福音远不止这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革新,运用手段和方法的进一步改进,“互联网+”将成为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广大农村学校发挥更加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稿源:荆楚网
作者: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