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小学规定,课间10分钟,除了喝水和上厕所,学生不可以出教室,午休时学生也不能到操场玩,放学后要马上离校;上海,一年级小学生洋洋总是被老师批评“课间频繁上厕所”,学校规定课间和午休时间不允许学生去操场玩,为了出去“透透气”,孩子唯一的借口就是上厕所;厦门,学校出动小学生干部督导员,对课间“非常规冲跑”的学生进行记名扣分。(1月16日 《中国青年报》)
课间十分钟,是学生们通过四十分钟的紧张学习,进行的一次自我调节和短暂活动,既有利于学习纾解紧张情绪,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投入下一节课中。不但如此,也有利于老师调整自己,为自己的下一节课留足准备时间。对于小学生来讲,课间十分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同学们可以欢天喜地的到操场上进行游戏,开展课间活动,增加小学生们相互之间的交往,提升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能力。但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学校处于课间安全考虑,将孩子的课间十分钟充分“利用”起来,有的进行严加看管、有的进行课间教学、有的采取严厉措施进行处罚。这些做法,从客观上讲,一方面,有些学校的确设施建设跟不上,不利于开展课间活动;有的地方处于闹市区,稍有不慎孩子便会溜出校园,带来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安全管理非常严格,加上孩子较多,老师管理起来困难。另外,孩子课间玩耍,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和教师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些原因,是学校对孩子课间十分钟进行“圈养”的因素。从主观上来看,主要还是学校的管理跟不上,也反映出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短视行为。才有了“课间圈养”的现象发生。
为什么说学校这样的做法是短视行为呢?仔细分析,对孩子的课间十分钟进行严加看管,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对孩子进行“课间圈养”,孩子们在课间就得不到应有的放松和舒缓,没有调整自己的缓冲期,不利于孩子调整和放松自己,投入到下一节课中,影响教学效果。其次,对孩子进行“课间圈养”,导致孩子得不到自由活动,让孩子的交流时间减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再次,孩子们没有课间十分钟的个性化活动,不但让孩子们自身得不到拓展,还会影响孩子们的体质,长期下去,孩子的体质和学习都会受到影响。虽然老师们从安全的角度出发,采取“课间圈养”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采取“圈养”的方式对孩子进行“严管”,肯定是弊大于利的。“课间圈养”的不利因素,对于致力于孩子们成长教育的学校来说,肯定不会不知道,但校方依采取这样的方式,不得不说,就是校方管理上的短视了。这样的做法,值得商榷。
如何把学生的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就需要根除校方对学生教育上的短视行为。一方面,需要从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完善出发,制定既适合学校教育管理,又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管理制度,把加强学校的管理和有益于孩子健康成长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管理制度,在抓好孩子管理的同时,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加强孩子们的安全教育,教育引导孩子在开展课间、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同时,注重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既要鼓励孩子们多参加各类活动,又要教育孩子们在参加活动中避免身体受到伤害。再次,学校要充分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探索和建立开展课间活动的有益机制,在认真执行国家每天运动1小时的规定基础上,可以探索课间活动兴趣小组等形式,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开设如踢毽子、做小游戏等不太剧烈的游戏课间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间生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加油站,保障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的管理,更离不开老师们的教育,不能因为出于安全考虑,就忽视了孩子们的健康和素质提升。唯有摒弃对孩子教育的短视行为,多从管理路径的探索、教育方式的转变上,来实现学校管理与孩子健康成长的有益结合,才能为学生们搭建起一条健康成长的有益之路。
稿源:荆楚网
作者: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