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教育首页 > 教育新闻

偷挖实验竹笋当真“无药可治”?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2日08:49 来源: 荆楚网

  不论怎样“求放过”,高校校园里的植物似乎永远都比菜场里的要诱人。昨天,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们遭遇“横祸”,他们做实验用的竹笋被人挖走了。(4月11日新华网)

  其质脆嫩、其味鲜美的竹笋,历来被视为“菜中珍品”,或是“旬内为笋、旬外为竹”之故,每年三四月份,各地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挖笋的市民。然而,此笋非彼笋,它的存在,对盗挖者来说,无非一顿“盘中餐”,可在相关学子眼中,却是维系研究、事关学业的“宝贝疙瘩”。这不,实验用笋变“美味”,有人倒饱了口福,却让学子们一年辛苦成“竹篮打水”。你说,这样的“美味”,还怎么“咽”得下去?

  校园实验竹笋被盗挖,据说已持续了好几年。尽管“实验用笋,求放过”的告示那样让人不忍卒读,哪怕常常值守到晚上零时,照样斗不过盗挖者。竹笋被挖,意味着研究也就此中断,几乎年年如此。留给学子们的,只有沮丧与无助。而更让人揪心的是,似这类与学子们“抢食”的现象,并非仅此一家:同样是今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的一位博士生,毕业论文所需的4棵实验树苗被人偷走2棵,无奈之下,悬挂希冀归还的“跪求告示”,却依然半月无果。

  而市值不过每斤数元的竹笋,对学子们却是“利益攸关”:竹笋被挖,意味着前期观察的出笋规律、褪笋过程等数据通通“前功尽弃”,日日记载的笋体变化、以及绘制的生长曲线悉数“废纸一张”;更是意味着,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毕业论文的完成遥遥无期。而学子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即是“重起炉灶”,变更论文方向,也就是说,回到原来的起点,一切从头再来。而这样做的后果,除了数倍于其他学子的付出外,还很可能面对无法按期毕业的尴尬处境。

  然而,屡禁不止的盗挖竹笋,当真是“无药可治”么?应该说,在该校的实验林地,立着足够醒目的告示牌,小竹笋上还标注有“金丝毛竹5号”,甚至还不乏深夜值守等措施,但却始终在与盗挖者的“猫鼠游戏”中落败,显然并非单一的原因:无论是社会,还是相关高校,对实验林地的重视不够、保护不力,才有了实验竹笋一再被盗挖的尴尬。

  譬如,一方面,有关保护科研用植株的宣传近乎空白,以至在市民眼中,盗挖竹笋与公园内挖野菜没啥两样,加上竹笋的经济价值不高,不具法律后果,因而很难对市民产生震慑作用;另一方面,相关高校没有规划学生实验的专门用地,以至散见于校园各个角落的实验植株既无法有效隔离,更谈不上强有力地保护了。应该说,正是其近乎“鸡肋”的处境,才给了盗挖者以可乘之机。

  显然,要让盗挖者“住手”,先得为实验植株“正名”:譬如,实验竹笋并不等同于一般食用竹笋,而因用于科研已实现了增值。因而计算其价值时,显然其科研价值、培育周期、学子为之付出的劳动、以及被盗挖后所承受的损失,均应考虑在内。这样,若达到了盗窃罪的定罪数额下限,盗挖者必然将承担法律责任。而一旦法律“亮剑”,试问,还有多少盗挖者再敢如此“有恃无恐”?

  其次,相关高校也应反省,学子们的实验用地,作为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何以不如农民的菜园?所谓“学校暂时不具条件”,显然让人难以信服:纯为学子们学业服务的实验用地,就不是“妈生的孩子”?若此项目可产生巨额经济效益,学校还会言“不具条件”么?一个人所共知的道理是,无法隔离、无人看管的实验用地,单凭学子们“单打独斗”,能防范什么?若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有效隔离、防范严密,不说一般市民,就是职业小偷,恐也难得手,又岂会如此让学子们为难?

  显然,偷挖实验竹笋并非“无药可治”,而是看相关高校愿不愿“治”,想不想“治”!应该说,对于一个急学子所急、想学子所想的高校,是不难找到答案的。何况,学子们实验竹笋被偷挖,学校难辞其咎,因而,若为此延误学子们毕业,后果似应由学校承担。若教育部门能如此为学子们伸腰,那相关高校还会以“不具条件”而一再推诿么?

  稿源:荆楚网

  作者:徐甫祥

【纠错】编辑:陈敏

Copyright © 2001-2019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