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教科院中学物理教研员伏森泉老师
湖北日报网消息 6月8日下午,2017年高考结束。湖北日报网独家邀请武汉市教科院多位名师,点评2017年湖北高考试题,为2018届考生复习备考提出建议。
武汉市教科院中学物理教研员伏森泉认为,2017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Ⅰ卷(湖北卷)物理试题依据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命题,设计科学合理,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突出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体现了以基础知识为依托,以能力考查为主旨的指导思想,既保持了稳定,又有所创新,同时兼顾与修订中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对接,尤其是较好地体现了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全面梳理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层次与关系。具体特点如下:
1.重视基础,引导考生逐步形成物理观念
试题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为载体,考查考生的物理观念,引导考生形成或初步形成经典物理、现代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并用这些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第14题以火箭的反冲运动,考查考生对动量定义的掌握;第18题以扫描隧道显微镜衰减振动,考查考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第19题考查磁场的叠加,第20题考查静电场,第24题考查机械能都是考查考生对物理观念的理解。
2.考查能力,促使考生习惯科学思维
高考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是多维度的,有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建构物理模型的能力,寻找证据、评估证据、运用证据的能力,还有就是质疑和创新能力。尤其是重点考查以下能力:
(1)建模能力。例如第15题考查平抛运动的模型,第20题以图象的形式呈现点电荷的电场分布(电势与距离的关系),第21题考查力矢量三角形,第33(2)题的等温变化和等容变化。
(2)数学运算能力。例如第17题氚核聚变反应中释放的核能的计算,第22题利用滴水计时器计算小车的速度、加速度,第23题小灯泡功率的计算,第24题涉及到机械能的计算,第25题油滴在电场中的多个阶段的运动的计算,第33(2)题结合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进行推算,第34(2)题要求能用正弦定理求解玻璃的折射率。
3.以力电实验为载体,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指提出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高考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实验上。第22题用 “滴水计时器”替代传统的电磁打点计时器来计量时间,其解题思路和方法均可从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数据处理迁移而来;第23题源自教材实验“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要求较高的是电压表的量程小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需要串联定值电阻改装电压表。这样设置实验,一方面要求考生根据实验目的,通过将实验知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与新的情境相结合,自主设计实验,完成数据处理,在较高层次上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另一方面,试题通过对教材中实验思路的改进,完善和创新了传统实验,要求考生重新审视实验教学中的方法,培养考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启迪考生应大胆创新,对现有的实验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4.联系实际,强调科学态度与责任
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热爱自然,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解决实际问题是考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体现,是物理学科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表现。第15题的发球机,第17题的“人造太阳”,第18题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等试题将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现代物理等内容纳入到情境设计中,这样试题的呈现除了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还考查考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模型的能力,使考生充分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鼓励考生关注科学发展的现状,关注物理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热点,培养考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突出了物理学的育人功能,激励考生进一步学习物理。
5. 平稳过渡,首度考查模块3-5
在考试大纲将选修3-5模块列为必考内容之后,试卷的第14题考查动量的简单运算,第17题考查利用质能方程计算核聚变中释放的核能,尽管分值12分,但都是选择题,既维护了考试大纲的权威性,又确保了大纲修订的平稳过渡。
名师简介:伏森泉,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教学研究室物理教研员。他是湖北省第一届基础教育(中学物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学物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