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科教会客厅列表

魅力根叔:教育,为了人的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4-06-20 09:39:54来源:湖北日报

  图为:图为李培根院士正在作演讲。(记者 孙文 摄)

  图为:李培根为本报读者题字。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文俊 实习生 楚娟

  院士简介

  李培根,1948年生,湖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2005年3月至2014年3月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我国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家,国家863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

  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做客武汉图书馆,为武汉市民带来一场名为“人的现代化”的讲座。

  讲座一开场,李培根就用武汉话与现场观众打招呼,台下,500余名观众热烈鼓掌,有人用武汉话回应:“根叔好!”李培根说:“虽然做过多次讲座、报告,但和武汉市民近距离交流,还是第一次,感觉很亲切”。

  李培根被华科大学生习惯性地称为“根叔”,身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家,李培根的每一次演讲都深具文人气度、每一次演讲都值得深读和深思。讲座结束后的采访中,当记者问到对其人生影响最大的书籍是哪一本时,李培根回答:“是社会这本‘无字之书’”。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3月31日,李培根以一场包含19处“遗憾”的演说,告别自己的9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时光。离开校长的位置,他依旧忙碌着。除了日常的科研工作,这名心系学生、关注教育的院士出现在多所学校的讲座中,与大学生谈人生,聊理想。

  李培根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批研究生。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中国政府关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更大举动也在积极地筹备运作之中。得知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的消息后,李培根立即作出了报考的决定。当时他刚刚走出上海纺织工学院 (今东华大学)大门不久,在武汉轻工机械厂当技术员。

  李培根是武汉市一中67届高中生,他向来是自信而坚定的,人生目标也早已明确——那就是在自己喜爱的科学世界遨游。

  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使他和那些正处于接受高等教育年龄的青年瞬间失去了机会。和许多知青一样,他先下乡插队,后招工进厂,因表现突出他还有幸被推荐上了大学。因为梦想还在,李培根没有懈怠。当机会再度来临时,他迅速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上。

  1981年,他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7年在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校工作。他曾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副校长;200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3月至2014年3月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作为一名备受尊敬的院士,一名杰出的教育家,李培根认为“教育涉及国民的整体素质,教育的作用是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得人心,是他一以贯之的真诚与亲切

  “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2010年6月23日,在华中科大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李培根16分钟题为《记忆》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不少学子泪雨纷飞。“什锦八宝饭、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姐的狂放、哥的犀利、蜗居、蚁族……”几乎所有学生关注的热点都被提及。致辞结束,全场7700余名学生自发起立,“根叔、根叔”的喊声和掌声久久响起。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根叔”成了全国的名人。

  在李培根看来,“这个致辞,其实只是很小、很普通、很平常的事,相信很多大学校长的致辞也很好,我的只是其中一种风格。学生这么喜欢这种风格,也出乎我意料。”

  在华中科技大学任校长期间,根叔对学生的来函每信必复,在食堂经常和学生 “围桌而坐”,记住每一个特别学生的故事,跟学生谈心一谈就是两小时……当时有学生在学校论坛上贴出了一个《给李校长的—封信:强烈谴责某校车司机的丑恶言行》的主题帖。很快根叔做出了实名回复:“在校园里存在如此现象,我深感遗憾并予以谴责。刚才我打电话给保卫处长,希望拿出进—步措施,改善和规范校车的营运,并对某些行为能有制约的办法。李培根。”华中科大西边一座篮球场地板较滑,学生容易受伤。一位学生将情况反映到李培根那里,他亲自干预此事,篮球场很快整修完毕。

  201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王家豪,提起根叔还是觉得那样亲切:“校长演讲之所以能如此动人,并不是刻意的,这就是平时最真实的校长。他一直与学生走得很近,还会不定期地与部分学生进行座谈。”

  “我这个‘根叔’老了,未来还在年轻人手上。”

  “现代化不是西方化”,“当听话变成一种文化,民族很难有创新精神”。现年68岁的李培根不乏犀利语录。

  李培根表示,现代化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市场化,价值观领域的理性化,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现代化。做一个“现代化”的人,首先要融合传统与现代,其次要具有全球眼光和现代化的文明素养,最后,还要善用现代之器。

  对于如何善用现代之器,李培根深有感触。2013年,在他牵头的一项战略研究项目中,他指出了3D打印技术在我国最应担心的不是技术差距,而是我们缺乏对技术应用的意识,缺乏将3D打印技术普及,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的人才。

  李培根认为,当前应该激发年轻人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希望年轻人勇于创新,不要害怕失败。现代化的意识形成,需要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抓起,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独立精神,要拥有人文情怀和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思考与自由表达。“我这个‘根叔’老了,未来还在年轻人手上。”采访结束时,李培根院士笑着说。

  记者手记

  教育根植于爱

  讲台上“根叔”永远是瘦高身材,面色白皙,花白头发,嘴角略微上翘,始终一副微笑的样子。讲话频率不快不慢,不时还风趣地开个小玩笑,让人感觉和蔼可亲,非常有亲和力。

  2005年,有幸听到他的一次演讲,记得他谈到选择了回国的理由时,本以为会听到一番豪言壮语,不想听到的却是:第一,国家花钱派他出国深造,他学成后理应回国作贡献;第二,他认为只有在国内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话语虽平实,却打动人心。

  “就像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教给你做人做事的道理,但绝无说教;也像一位师长在给你谈人生说社会,充满关怀;更像一位舵手在教你闯世界,激起你内心的欲望与胆量!”这是一名学子在听完李培根的演讲后写下的一段话。

  李培根后来之所以被称为“根叔”,与他质朴、真诚的讲话是分不开的。他的每一次讲话,都真诚、新颖、亲切,直达心灵。鲁迅说,教育根植于爱。教育精神的重铸,必自爱人开始,尤其是从爱学生开始。 (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