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校傲荆楚

朱祖延:我国首届“中国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发布时间:2017-11-27 15:06:36来源: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

  文/程曼诗 张筱星

  “我之所以有敬佩之感,是由于朱祖廷先生以几近耄耋之年、多病之身,率领着一支特别能吃苦能战斗的队伍,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出色地编纂了这部大书(《尔雅诂林》,编者注)。支持他们如此执着的最主要的力量,是对学术的热爱与忠实,是为中华文化添砖加瓦,是造福于学林。”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曾说。

  朱祖延(1922-2011),著名辞书学家、文献学家。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曾任湖北大学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主持国家大型文化建设工程多项,其中辞书类著作主要有《汉语大字典》、《尔雅诂林》、《汉语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辞海》、《引用语辞典》、《引用语大辞典》等,获中国辞书协会首届“中国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首届“荆楚社科名家”,为我国辞书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十年尔雅注虫鱼,翻检缥缃万卷书,留得藏山事业在,此生应不负居诸。”这是朱祖延先生在花甲之年为自勉作的一首诗,作为一代词典学专家,他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辞书事业。

  “《引用语大辞典》的编纂,应该是最能体现先生功底的。”朱先生的学生、湖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郭康松教授表示,朱祖延常常追根溯源找出每个俗语的出处,解释意思,选取有代表性的例证,最后整理成册。“先生看到一个普通的俗语,就能够想到哪位前人在哪个语境说过,并且可以很快找出记录的文献,没有对古典文献长期浸淫成就的深厚扎实功底,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编纂《尔雅》的过程中,由于《尔雅》是小众书,先生要搜集历代关于《尔雅》的注释、校勘、版本与评论等资料,困难异常,前期准备工作就做了3年。在他带领下,湖北大学古籍所的老师跑了全国百余家图书馆,收集研究专著144种,做成10万多张资料卡片,装满了60多个大纸箱。“编典就要耐得住寂寞。”朱老说。

  在郭康松眼里,朱祖延治学严谨,尤其对学生学术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采访进行时,郭康松回忆起这么一件小事:在自己硕士论文答辩时,曾经被朱先生发现毕业论文中出现了一个错别字,朱先生误以为自己不理解该字的用法才会出现错误,追问了好久错别字的释义、用法等学术问题。其实是因为当时铅字打印硬件条件限制,校对工作非常繁琐,郭康松一不小心没有发现这个错别字,才会出现答辩时的那一幕。他谈起往事感叹:“朱先生了解到我并不是不理解字的意思用错字,而是校对问题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道‘以后一定要多加注意,不能出错’。

  众所周知,朱祖延先生博雅通识。1960年,38岁的朱祖延作为我国最早一批访问学者,前往埃及开罗高等语言学院教授“汉语”与“中国文化”,他使用流利的英语教授中国语言文化,用阿拉伯语和学生们聊天,培养了不少中文人才。在他的学生中,有的后来做了驻华官员,有的后来成为埃及著名大学的中文教授。在埃及的三年,朱祖延扮演着一名中华文化的传播者的角色,将中国语言文化的精髓遍洒异国大地。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兆鹏是朱老的学生,他表示:“很多学者让人尊敬,但内心没有萌生想亲近的感觉,但朱先生却是一位‘可亲、可近、可爱’的人。”1984年开始,朱祖延因为肾结石和确诊直肠癌,三年动了三次手术。然而每次术后不久,漫步蹒跚的朱先生仍然会赶到古籍所上班。他一次次地战胜病魔,从“断肠”、“腰斩”等重症中恢复过来,传奇般地迈入耄耋之年,得益于朱祖延先生自己的证悟和精神之力。“朱先生把很多事情看得比较淡,低调不张扬,心胸开阔。”郭康松表示。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舒怀回忆说,后来朱先生左眼眼底出血,凝固的血液封闭了视网膜,结果手术失败,一只眼睛失明,一只视力只剩下0.1。虽然医生一再嘱咐他不要用眼,但他每天还是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地审稿。舒怀回忆起他生命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朱祖延在神志不清,带着呼吸器的情况下,还不停地喃喃说:“大典可怎么办啊?还没有编出来。”

  作为父亲,先生温和却有原则。“他从不是一个严厉的父亲,但他教会了我很多。”湖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朱寄回忆道,“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一周只能见一次面。父亲更关注我如何做人,而不是如何做事。他对我没有很严厉的要求,只有少数几次例外。”朱寄回忆了自己和父亲相处中印象最深的两件小事:一次是她与人约好要见面,自己却没按时出门,结果父亲发火批评她说,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守时,不能“轻诺寡信”。第二次是小时候写日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朱祖延先生批评她“一曝十寒”,还专门买了一个本子送给她,让她坚持下去。

  朱祖延先生是学术上的大家,为研究事业甘坐冷板凳三十余年;他是生活中的长者,事事都会站在学生、职工角度着想;他是为人时的夫子,做人温和朴实,处事低调淡泊。他栖身于一所地方学校,随遇而安,既不坐井观天,也不妄自菲薄,终生远离浮华浮躁,视地位荣誉如过眼云烟。他不慕繁华虚荣,只着眼于身边的一切,将内心最真的情怀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