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文化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促进稳定的重要作用,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热情讴歌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成就,全面展现西藏科学发展、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民生改善、生态良好、党建加强、边疆巩固的好局面,全区文化事业迈入了繁荣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西藏自治区参演剧目《太阳的女儿》剧照。
健全完善文化政策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扶持政策,逐步健全完善了文化政策体系,为繁荣发展西藏文化事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出台《关于繁荣发展西藏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为新时期做好西藏文化艺术工作指明了方向。实施《西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文艺创作扶持与奖励暂行管理办法》,逐步扩大了文艺创作、文化产业扶持的资金规模。落实《西藏自治区贯彻落实<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西藏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等,为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还制定了《西藏传统手绘唐卡地方标准》《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制定了引进、培养和激励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加大了文化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
创作推出优秀文艺作品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西藏自治区参演剧目《六弦情缘》剧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始终把文艺创作作为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撑,把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创作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其中有近百部文艺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华表奖、梅花奖、鲁迅文学奖、骏马奖等全国性文艺奖项,在区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策划组织了10余台区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歌舞、话剧等重大剧目,创作推出了长篇小说《文成公主》《天堂上边是西藏》《祭语风中》《昨天的部落》,报告文学《国旗阿妈啦》,大型民族歌舞《天上西藏》《魅力西藏》《再唱山歌给党听》,民族舞剧《太阳的女儿》,大型革命历史题材话剧《解放!解放!》,新编藏戏《金色家园》《六弦情缘》,电影《西藏天空》《德吉的诉讼》《守望天湖》《无枪》,电视剧《西藏秘密》《雪域雄鹰》,纪录片《西藏》《天河》《第三极》《喜马拉雅天梯》等4000余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以来,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实际情况,西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截至今年2月,已全面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和地市有图书馆、群艺馆,县区有民间艺术团和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村有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全区各地市和县已建成了1600余个文化广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了1个自治区分中心、3个地市支中心,74个县支中心,600余个乡镇基层点和5300多个村基层点,为人民群众便捷享受数字化的文化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
林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山南地区、拉萨市分别被评为第二批、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江孜县“基层群众自办文艺团队建设机制”等5个项目获示范项目创建资格。
“十二五”时期,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免费开放活动4万余场、受益群众达到600余万人次,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统一,扶持发展了2400余支乡村业余文艺队,每年开展8400余场自娱性群众文艺活动,形成群众性、常态化品牌文化活动90余个。
加大“非遗”保护和传承力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紧紧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战略目标,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全力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广泛开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实现了县县有”非遗“名录的目标。
全区共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89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323项、地市级”非遗“项目195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1153项、国家级传承人68名、自治区级传承人350名,国家珍贵古籍达158部,出版《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和近百种音(影)像制品。圆满完成了自治区档案馆馆藏古籍的普查登记、《传统八大藏戏(剧本)》编纂等工作。
同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抢救性、生产性和整体性保护,全力保护藏戏、格萨尔、民间歌舞等传统艺术,着力推动唐卡、藏香、藏纸等特色技艺的活态传承;藏语文的学习和使用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传统藏戏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重获生机,民间藏戏队达到130余支;唐卡保护传承活动品牌形成、传习基地日趋壮大,全区从事唐卡绘制的人数达到2000余人,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
”非遗“产业化推进顺利,研发销售”非遗“产品的企业数量不断攀升,群众依托传统技艺脱贫致富实现由个体向群体的飞跃。建设文化旅游创意园等重大举措,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进一步促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继续广泛开展“请进来”“走出去”,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交往交融。
一方面,借助“春雨工程”等交流平台,加强与兄弟省市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每年开展与祖国内地文化交流合作项目近60项,文化艺术人才往来近3000人次,增进了西藏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通过文艺演出、放映电影、举办展览、翻译作品、出版书籍,打造“中国西藏·扎西德勒”文化交流品牌,不断深化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示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全面提升西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先后派出团(组)30余个,访问了美国、泰国和港澳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西藏文化对外影响力、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
发展壮大文化工作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把发展壮大文化工作队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队伍建设机制、扩充队伍总量、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在积极培养文艺领军人物、深入实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的同时,不断充实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为繁荣发展西藏文化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截至目前,全区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共有专职人员256名,乡镇文化站专职人员2788人。
来源: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组委会
监制/孙雅莉 统筹/周芳 编辑/丛蓉 制作/彭凤平
(作者: 编辑:连明明)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