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9月23日电(贾海元 汪晓青)“哐啷哐啷~”,是揉捻机翻动藏雪茶茶叶的声音;“嗡嗡~嗡~”,是转动打磨黑陶的声音;“悉悉索索”,是制作木雕精细刻画的声音;静谧无声,是绘制唐卡时的专注之声……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藏文化产业园里,手艺人和学徒们正在忙碌着。80年前,红军踏着整齐的步伐,伴着激昂的歌声,长征经过班玛县,留下了红色的记忆。如今,班玛县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奏起一首首脱贫致富的动人旋律。
9月23日,青海省“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团来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藏文化产业园,被这里紧张忙碌的景象和各具特色的产业所吸引。
班玛藏雪茶:走出大山 走向市场
记者们走进产业园,仔细观察班玛藏雪茶的加工技艺。新华网贾海元/摄
耳畔是藏雪茶揉捻机的运作声,鼻尖是新鲜藏雪茶茶叶散发的阵阵清香,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藏文化产业园里,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揉捻新鲜的藏雪茶茶叶。
“这是昨晚刚从牧民手中收上来的新鲜藏雪茶秋茶的茶叶,用揉捻机揉成条状后再经过发酵、烘干、消毒、包装等程序,就可以进入市场销售。”班玛县林业局副局长陈国军说。
揉捻机正在加工新鲜的藏雪茶茶叶,厂房里散发着茶叶的清香。新华网贾海元/摄
每年的5、6月份,是班玛藏雪茶春茶的采摘期,当地约1000名农牧民群众会在这个时候统一进山采摘茶叶。如今,班玛藏雪茶加工基地也陆续配备了揉捻机、烘干机、压饼机、发酵机等先进设备,班玛藏雪茶的加工生产逐渐走上产业化的道路。
据陈国军介绍,目前在班玛县藏文化产业园里,班玛藏雪茶有占地140平方米的加工包装基地,而在产业园的对面,还有两栋正在建设中的服务大楼和生产车间,未来,这里将打造成规模化的班玛藏雪茶产业基地。
班玛黑陶:手把手带着学徒致富
牧民小伙正在全神贯注的打磨黑陶工艺品。新华网贾海元/摄
伴随着“嗡嗡~嗡~”的声响,黑陶飞快的转动,牧民小伙正在给黑陶打磨抛光。
黑陶文化在班玛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是藏族人传统的生活器皿,用来装粮食谷物、药材、首饰等。传承至今,黑陶不仅成为传承藏族文化的固体载体,更是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致富“法宝”。
每一件黑陶工艺品都是孤品,它们的厚度、纹路、大小都各不相同。新华网贾海元/摄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黑陶技艺传承人果洛谢格太的黑陶制作公司里,琳琅满目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黑陶工艺品。茶杯、水壶、灯盏、陶罐,色泽深厚,造型圆润,风格古朴。在果洛谢格太的手下,有17个学徒工,都是来自班玛县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在果洛谢格太的手底下已经学习了三四年的时间,如今已经可以单独制作完成一件黑陶工艺品。不仅如此,每个月他们每个人还可以拿到1800元左右的生活补助,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学徒们正在认真打磨黑陶。新华网贾海元/摄
“果洛班玛的黑陶有自己的特色,从就地取材的泥土,到传统的烧制技艺,都是代代相传的传统精髓。”据果洛谢格太的妻子梅珠介绍,去年她曾带着两名学徒去上海学习培训,回来之后针对黑陶制作的造型设计大胆创新,反响特别好。“不过,黑陶的外形可以改变可以现代化,但传统的手艺却不能丢。”梅珠强调道。
班玛产业园:传承民族精髓 带动群众致富
完成一幅唐卡作品,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的是手艺人的心境。新华网贾海元/摄
入了深秋,班玛县藏文化产业园里显得非常宁静。但当你走进一栋栋楼里,却是热闹纷呈的一片天地。在格日的传统手工雕艺制作厂,学徒们正在细心雕琢,拿着一块不足手掌大的沉香木细心用功;在唐卡大师土登伟色的工作室里,学徒们正在静静的描画唐卡,安静的画面仿佛连时间和空气都是静止的;在藏香制作室里,整齐摆放着20多种药材,房间里飘散着淡淡的药香……
2012年,班玛县紧紧抓住上海对口帮扶的时机,挣取援建资金606、7万元,投资修建藏文化产业园。2013年9月底,产业园竣工开放,吸纳了班玛野生藏茶、黑陶、面具、泥塑、石木雕刻、唐卡、土特产加工等特色产业入驻,成为班玛县传承民族文化、打造旅游产品、帮助群众脱贫的特色产业园区。
整齐摆放的药材,将用于制作传统藏香。新华网贾海元/摄
“我们希望把传统的手工艺品传承下来,而不是变成流水线的商品。”班玛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局长扎西说,通过产业园区的集合效应,可以借助班玛县发展旅游产业的趋势,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收徒学艺的过程,帮助贫困家庭青年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更重要的是,可以推动传承班玛地区传统的民族文化,引导更多的年轻一代班玛人学习传统技艺,让更多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人知道班玛传统工艺,了解藏族传统文化。(完)
(作者: 编辑:田思凤)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