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安民警帮灾民搬运物资。通讯员 褚潭辉摄
荆楚网通讯员 褚潭辉
最大降雨量757.4毫米!辖区32座水库,30座溢洪!7月19日,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降下史上最强暴雨,7万余人受灾,近两万人被洪水围困。危急关头,荆门公安300名警力紧急驰援灾区。
7天7夜,从“水深”时的生命大救援,到洪水退去,“火热”天气下的安置和生产重建,穿着警服的男人们如同洪水中屹立不倒的大树,始终扎根在救灾第一线,守护群众,迎接希望。
大转移,与洪水和时间的赛跑
7月20日,屈家岭多个村落被洪水围困成孤岛。
凌晨7点,荆门市公安消防支队政委王明华半夜才从沙洋县汛区回营,只眯了2个多小时,便带领30名消防队员再度出发,携带8艘冲锋舟、8艘橡皮艇,驰援屈家岭。
灾情危急,要求继续增援!
下午1时,荆门市公安局特警支队20名特警急赴屈家岭。
下午2时,市公安局紧急调集、购买15艘冲锋舟投入抢险救灾。25名交警,10名巡警接踵而至。
驾驶冲锋舟在受灾水域展开搜救,搭“人梯”抢救幼儿园50名师生、转运小区被困60余群众……
在这场关于生命的赛跑中,肆虐的洪水最终没能赢过决心和拼劲。
7月19日、20日,消防支队、公安共出动救灾官兵330人,投入冲锋舟25条,屈家岭完成生命大转移,全区共转移群众19050人。
看到警察,心就会定下来
暴雨如注,奔腾的洪水汹涌而至,冲毁了田地,淹没了房屋和街道,大自然的无情令人心悸。
然而,在漫卷洪流中,“公安蓝”、“消防橙”却仿佛有着神奇的力量。无论面临什么危险,不管有多么害怕,只要看到穿制服的警察,心里就会安定下来。
在屈家岭14个安置点中,共有4570名受灾群众被集中安置。眼看世代居住的家园成为一片汪洋,茫然无助的情绪开始蔓延,直到他们发现“公安蓝”还在自己身边。
从7月20日下午抵达屈家岭开始,荆门市公安局巡警支队11名巡警再没有离开过。紧张的救援过后,他们进驻到最大的3个集中安置点,与灾民同吃同住,开展昼夜巡逻、搬运救援物资、调处矛盾纠纷。
由于物资、饮水匮乏,外来移民与当地居民们语言不通,加上受灾后的负面情绪影响,安置点里小纠纷、摩擦时有发生。民警进驻后,“排队”、“秩序”很快变成安置点的常态。在受灾最严重的何集办事处安置点,2000名受灾群众一天为水、食品、物资发生矛盾10余次,民警们笑脸相迎,耐心讲道理,使受灾群众阴霾心理逐渐从灾难中恢复。
巡警支队三大队大队长李学锋带领4名战友驻守在1500人的五三高中安置点。他就发现,安置点提供的早饭是面条,群众打好面条再到外面打汤,人多带抢,热汤泼洒经常引起口角。第二天早上,来打汤的群众看到“掌勺师傅”居然变成了警察,纷纷称赞。
7月20日以来,荆门交警共派出4批次120名警力驰援在救灾最前线,星星点点的明黄在受灾地区闪耀光芒。他们不眠不休,开辟抗洪救灾绿色通道,指挥车辆安全行驶,救助受灾群众。一车车饮水、食品、药品,一批批救灾物资陆续进入受灾最严重的何集、长滩受灾群众安置点。
陪伴,一起迎接希望
有人在,就有希望在。大水慢慢退下去,希望也一点点回到心中。
在民警的帮助下,灾后安置、家园重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村民陆续回到家中清理淤泥,收拾物品,开展生产自救。有的群众家中粮食浸了水,只有马路能晾晒,他们自觉地只占用三分之一的路面,而交通和安全都交给了值守的民警。
家住易家岭办事处回龙社区的居民田龙,自家房屋、鱼塘和二十余亩农田全部被淹,损失十万余元,一度绝望。在民警的劝说和鼓励下,他重拾信心,投入新生活的建设之中。
从接到命令到紧急驰援,民警说走就走,没有换洗衣物,没有生活物品,许多人连自己的常用药都来不及带。安置点没有水洗澡,电力紧张,空气散发着异味,38度的高温天气和蚊虫叮咬考验着每个人的毅力。
南瓜、冬瓜、土豆、球白菜,一日三餐,一连七天。保障灾民之后,民警才能端起饭碗。
陪伴,是民警对群众最长情的告白。屈家岭公安分局和交警大队共有民警50人、协警17名,这67名同志无论男女老少,自7月19日以来,全员投入灾区工作,没有休息一天,他们将民警分成多个组,和增援的交警、巡警混编,白天维护秩序、调解矛盾、帮助群众,晚上开展巡逻。
到7月26日,坚守7天没有换防的巡警,一个个胡子拉碴,两眼布满血丝,声音彻底嘶哑,自嘲“警容不整”,“水不退不刮胡子”。
(作者:余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