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9次提到“协调”一词。协调,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会期间也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高频词汇。今天,中国经济网小编为大家梳理关于“协调”代表委员都说了些什么?
郭金龙:疏解非首都功能 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表示,要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高水平建设行政副中心,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着力补齐生态环境短板,认真筹备2022年冬奥会,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上取得重大进展。
胡春华:坚定不移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协调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表示,坚定不移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要继续扭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大抓手”,加大对口帮扶力度,进一步改善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条件。
徐守盛: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表示,从湖南的实践看,区位优势由“不东不西”加速向“一带一部”转变,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加速向“中高端”迈进,发展动能由“传统动能”加速向“新兴动能”接续转换,以脱贫攻坚为重点的民生工作由“大水漫灌式”加速向“精准滴灌式”转变。徐守盛代表提出两点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地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周建琨:因贫施策拔“穷根”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表示,“精准扶贫怎么才能‘精准’,关键是要因贫施策、因户施策,靶向瞄准,路子对了才能拔掉‘穷根’”他认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当地的资源禀赋有关,如果发展方式与资源禀赋不匹配,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要因地制宜找准特色产业,尤其是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作为扶贫新模式,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旅游产业、休闲农业等绿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促进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使贫困地区在保住青山绿水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黄俊:协调发展是决战制胜的要诀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开发银行行务委员黄俊表示,“下好‘十三五’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决战制胜的要诀之一”。他认为,树立落实协调理念,一个重点就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树立落实协调理念,还要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只盯着经济数据的起伏涨落,忽视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真实的幸福感、获得感,就会透支社会发展潜力,发展就难以持续。
沈仁康:协调促进商业银行更好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浙商银行董事长沈仁康表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协调”要求商业银行在转型过程中把握好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率的平衡,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平衡,传统业务与新金融业务的平衡以及金融普惠与商业可持续性的平衡。
么志义:实现京津冀产业有效对接
全国人大代表、唐山三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么志义表示,“京津冀三地资源禀赋各异,实现协同发展,产业有效对接是关键。”他建议,三地应深化产业分工,构建基于各地比较优势的产业链,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具体而言,河北在京津冀区域中,可在资源深加工产业和农业上着重发力。河北工业发展基础较好,应主动与北京实现相关产业的对接。对于京津而言,大规模发展农业、养殖业不现实,河北可借助京津的农业、养殖业技术研发优势,形成粮食蔬菜供应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和产业分工。
关爱和:补上中西部人才短板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表示,“缺乏创新型人才,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一个短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补上中西部人才短板。”他建议,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力度,应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将中西部地区基础好、实力强、有带头示范作用的高校纳入国家重点建设范畴。另外,中西部地区要把人才战略作为优先战略,优化发展环境,从而改变优质人才短缺现状。
江南: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全国政协委员江南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在吸纳更多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定居的同时,让留在农村的人口安居乐业,并吸纳更多城市人口到农村休闲居住,增强农村的活力。进城有进城的好,下乡有下乡的乐,这样形成了优势互补、相互依存的城乡一体化生产生活格局。”
(作者: 编辑:高梦格)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