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2017-10-24 08:19:42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周磊

专家名片

张德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

记者: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指出这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蕴藏着哪些深刻内涵,如何把握这一体系的构成要素?

张德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框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构成,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从战略意义、指导理念、基本要求、重点任务、战略支撑和制度保障六大方面做了系统阐释。具体来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意义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以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导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应对发展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基本要求是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重点任务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体经济发展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战略支撑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制度保障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概括起来,对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回答了为何建设、如何建设和建设什么的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经济发展的行动方略。

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记者:十九大报告中有一个新的重要论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高速”到“高质量”、从“增长”转向“发展”,其事实依据是什么?

张德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做出的一个重大判断。这既是对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我国发展成就的系统总结,也是对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乃至本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全景式描绘。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尽管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在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下,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获得感显著增强。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化,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所推动的,也必然意味着只有紧紧依靠经济发展,才能不断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果说过去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高投入带来的粗放型增长,那么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能转换带来的则是集约型增长,不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中高速增长,更体现了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记者:十九大报告为当前和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和根本遵循。面向“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一目标,该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张德勇: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为当前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提供新思路、指明新方向、找准新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无论就其战略意义、基本要求而言,还是就其重点任务、战略支撑和制度保障来讲,都全面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正是如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融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方方面面中。以创新发展提升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以协调发展逐步弥合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平衡发展;以绿色发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开放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以共享发展持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的不少难题,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总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让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全过程,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记者:十九大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时指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其中就指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迎接这些困难和挑战,重点要在哪些方面着力?

张德勇: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经济运行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体现了我们党向前看、谋未来、绘蓝图的长远意识。深刻领会并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首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是着眼于经济发展全局,特别是着眼于经济发展质量、发展效率和发展动力。比如,“三去一降一补”虽各有侧重,分工不同,但从整体看,无一不是从不同方面为经济发展“补钙”,为经济发展强身健体。所以,用“三个变革”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如报告所指出的,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适应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之举,是对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紧密呼应。此外,做大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都从不同角度构成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都是为了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其次,必须坚持发展导向。如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是突出“硬”发展的话,那么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软”发展就是为“硬”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把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提高到战略高度,在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国企改革、营商环境、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宏观经济调控等诸多方面,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让释放的改革红利、发展红利极大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必须坚持目标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目的就是做大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目的就是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目的就是将中国经济更深度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中国经济发展引入更多活力。十九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的六大任务,实质上都是为了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让中国经济在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中茁壮成长,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