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调研报告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志愿服务育人长效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24 17:52:14来源:荆楚网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志愿服务育人长效机制研究

湖北工业大学  谢晨智 闫秋霞

  摘要: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对更好地促进“大思政”教育观的发展,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在运作机制、服务理念、制度保障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不断深化志愿服务的内涵,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与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思政 志愿服务 长效机制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 16 号文),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及实践育人的意义。2012 年初,教育部等中央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又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实践育人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重要位置。”

  2016 年 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强调:“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因此,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育人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路径。

  作为高等教育观的重要内容,“‘大思政’教育观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看法和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方法。”本文从实践育人的角度来理解, “大思政”就是将传统思政课教学与日常大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又积极拓展实践育人的平台,而志愿服务育人模式就是充分将显性的教育管理与课堂教学和隐性的思政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是加强实践育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一、志愿服务育人的价值体现

  1.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效途径。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以及对国情的清晰认识,提升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感,也有助于强化和激励大学生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巩固大学生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2.志愿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教育的延伸。传统的思政教育过于呆板乏味,而在志愿服务中,可以开展结合专业特点的专业化志愿服务,强化专业技能的实际应用;也可以结合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岗的志愿服务,引导学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还可以开展深入政府、企业等社会性组织的公益性志愿服务,让学生深入社会,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其自身意志,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且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性。

  3.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载体。意识形态教育是面向精神和心灵的工作,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隐于志愿服务活动中,通过具体生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可潜移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意志情感及行为准则产生影响,进而引导学生启迪心智、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升华境界。

  4. 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举措。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营造一种良善的思想道德建设氛围,适应社会实际需要,协调、均衡社会利益关系,对社会成员的言行起到示范作用,使人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真善美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志愿服务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

  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日益成为高校幵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志愿服务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服务内容、管理机制、资金保障、政策制度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因此,构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是更好地实现实践育人目标的需要。

  1. 健全志愿服务育人共同体建设。

  大学生志愿服务实际上是一个将实践内涵、实践动机、实践模式、实践功能相结合的“共同体”。而且这个“共同体”

  是指政府、社会、学校等要素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育人实效为核心目标,以实践为载体和途径,按照“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原则建立起来的特定的群体、组织或团队。

  因此,政府机关部门、社会各界以及高校各级党团组织都应当认识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现实意义,应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志愿者活动工作,从实际行动上支持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和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关系,真正把此项工作作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2. 加强志愿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在体制与机制上做好保障,确保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健康有序的开展和发展是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必由之路。

  ①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注册登记制度。截止 2016 年 12 月,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名注册的志愿者人数超过 2825 万,志愿服务组织在册登记超过 24 万个。志愿者注册制度是志愿服务队伍、项目、组织、机制等各项建设的基础。

  ②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考核与评价体系。高校志愿者服务考核与评价体系、统一标准和规范程序,是志愿服务长效开展的有力支撑,正规化、优质化的发展和成长也是志愿者服务工作持久保障。

  ③规范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运行机制和管理规定。为了保障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开展的质量与效果,应该在志愿者活动的流程上加强建设,形成如活动宣传、公开招募、专门培训、组织上岗、总结交流环节等为一体的流程;同时强化制度管理,避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质量不高、内涵缺失的问题,便于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发挥。

  ④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法治轨道,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提供法律保障。通过法律形式为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活动及志愿者的合法社会地位和志愿组织稳定的资金筹措渠道提供保障,以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良性发展,这是志愿服务事业在法治社会中得以深入推进的必由之路。

  ⑤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经费提供保障。从志愿服务的历史来看,经费保障是志愿服务事业开展的重要条件,如中国大学生志愿扶贫接力计划西部支教团获得国内知名企业的赞助,从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从现状来看,很多志愿活动的资金主要来源是政府、学校行政拨款或企业等社会机构的公益筹措。

  因此,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捐助、志愿者活动储备基金等方式来减轻志愿者活动的发展给学校财政带来的负担和压力。

  3. 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做好“四个注重”,推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供给侧发展。

  ①注重线上线下结合,开展专业志愿培训,提高活动效率。

  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通过科学培训,使得大学生志愿者获得志愿服务所需知识、技能和各种保障知识,引导志愿者将活动提升到更为专业、科学的层面上来。

  ②注重以“对接社会”的理念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注重志愿者活动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是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健康有序发展不可忽略的考虑因素,以“对接社会”的理念确定志愿服务主题,项目采购化运作,拓展服务项目载体。

  ③注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合作交流平台的建设。好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形式与内容需要经过交流和学习才能发挥更佳的社会效应,构建有效的志愿者服务平台并形成持久合作与推进的工作环境与机制,使大学生在交流中增长见识,开拓视野。

  ④注重打造志愿文化,营造优良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氛围。

  通过创新舆论宣传载体和手段,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志愿活动精神内化。同时,树立形象,发挥大学生志愿者品牌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实践育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因此,在大思政视野下,构建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已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通过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更具体、更现实的教育环境,对于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为正;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106-110。

  [2]陈曦、潘小俪、刘晓东;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科技大学实践类课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和探索;思想教育研究;2009,(8):11-13。

  [3]蔡熙文;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模式及其价值;中国职工教育;2014,(24):35。

  [4]艾东;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研究;经济研究导刊 2015    

(作者:  编辑:张惟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