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自由贸易试验区5周年

拥抱开放 武汉壮写新篇

发布时间:2018-11-21 11:27:56来源:湖北日报

图为:武汉自贸片区

图为:东湖综保区主卡口

图为:市民在武汉自贸片区享受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图为:外国人在武汉自贸片区办理业务

“你们都下载这个APP了吗?”2017年12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政务服务中心,走到办事群众中问道。

总理此问,是为了印证刚刚听取的汇报: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正在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让审批从“一次办”“马上办”到“网上办”。如今,企业办事人员只需使用手机登录“政务助手”APP,就能借助人脸识别功能实现工商、税务、社保等业务远程办理。

李克强随机察看两位办事群众的手机,看到他们确实安装了这一APP后,为武汉自贸片区的创新实践点赞。他说,“网上办”不仅方便群众,而且全流程在线存档,造假更难,安全性更高。下一步要更广泛实现“网上办是常态,网下办是例外”。

“三办”改革,是武汉自贸片区改革创新的缩影。一年多来,武汉自贸片区着力推进的207项改革试点任务,涵盖商事制度改革、科技体制改革、金融开放创新、投资贸易便利化制度改革等4大方面。借武汉自贸片区挂牌的东风,光谷正用更加开放的胸怀融入世界。

2017年4月1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正式挂牌。

大江大湖大武汉,再一次站在改革创新的高地,吹响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号角。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面向未来,在深入总结评估的基础上,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加强统筹谋划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水平,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过去一年多来,武汉自贸片区建设发展风生水起,进出口贸易水平水涨船高,投融资环境更加开放,制度创新案例层出不穷……

截至目前,武汉自贸片区207项改革事项,已完成或基本完成188项, 完成率91%。其中,以制度创新为引领,武汉自贸片区初步形成改革创新实践案例90项,其中行政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等4项制度性成果获中央认可,在全国复制推广。

武汉自贸片区建设在市、区两级共启动实施207项试点任务。截至2018年10月底已完成和基本完成 188项,完成率91%。其中,行政审批与服务35项工作完成33项;创新创业55项工作完成 51项;科技金融49项工作完成44项;扩大开放68项工作完成60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武汉自贸片区的生动实践,正是对这句话的最佳诠释。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打造政务服务“单一窗口”让群众少跑腿

2017年3月,武汉市提出“三办”改革新要求,压减审批事项、简化服务流程、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并在武汉自贸片区率先启动试点。

经过全面梳理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服务等领域的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武汉自贸片区整理并公布“三办”事项清单378项,其中,马上办154项、网上办53项、一次办171项。

“在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作为改革试验田的武汉自贸片区承担着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责任。而政务服务部门,堪称试验田中的试验田。”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政务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说,作为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的改革创新目标,除了复制已有经验外,更要结合实际探索改革新路,一边学一边干,实现融合创新。

武汉自贸片区挂牌初期,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局曾派工作人员到上海、广东、天津等地学习办理企业注册落户先进经验。他们发现,相比这些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武汉自贸片区服务企业的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改革,就是要向影响效率的症结动刀子。为让企业以更高的效率完成落户工作,自贸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为更好服务企业,政务服务局推动打造“工商管理+商务审批”单一窗口,拟定缩短企业开办时间的流程图。将工商、税务、银行等多个功能集中到一个办事窗口,政务服务功能实现集成化。

今年10月,武汉自贸片区一项制度创新成果——“八双五联”事中事后智慧监管模式在湖北省工商系统中推广。所谓八双,即双告知、双承诺、双反馈、双跟踪、双随机、双模式、双等级、双公示。五联,即信息联网、部门联动、监管联防、惩戒联合、督办联手。

以“双告知”制度为例,市场主体登记注册部门在办理登记注册时,除告知市场主体申请人依法需办理的许可审批外,还将相关信息告知相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和相应事中事后监管部门。申请人递交一次资料,就能将相关信息送达多个部门。“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效提升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效率。

如今,在武汉自贸片区开办一家企业,最短仅需1到2个工作日。

“三办”改革之外,政务服务局还在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搭建对外投资合作服务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国家许可范围内,进一步减少外资准入限制,扩大市场准入范围。开展“多证合一、多证联办”登记制度改革、企业经营场所登记改革,全面推行“企业身份证”制度。还在全国率先实现出口退税全流程电子化。

今年8月24日,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工作人员,到未来科技城政务大厅办理税务发票认证,仅耗时一刻钟就在自助机上办结了所有业务。

武汉未来科技城政务服务大厅距离导航院所在的海外人才大楼,不过上下楼距离,是武汉自贸片区首尝“就近办”的产物。

“就近办”,是“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的“升级版”。未来,“四办”将成为武汉自贸片区政务服务标配,源源不断的制度创新活力,将为工作生活在武汉自贸片区内的人们提供更多高效便捷服务。

改革创新,绝不仅是一个部门的事,措施出台、政策落地,需要多方共同推进。

截至2017年底,为配合武汉自贸片区改革创新实践,武汉市科技局、工商局、公安局、国税局、地税局等市直部门出台了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和创新税收服务等支持措施,东湖高新区也发布了“新黄金十条”“政务十条”“招商十条”等系列支持政策,构建起市区政策支撑体系。

“挂牌一年多以来,武汉自贸片区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企业36家。”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说,企业加速落户的背后,凸显武汉自贸片区政务服务环境的不断优化。

创新贸易监管措施

对标自由贸易港提升开放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在武汉自贸片区2017年的改革创新事项清单中,深化投资贸易便利化制度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被视为重要一环。

东湖综保区设立于2011年8月29日,地处武汉自贸片区核心区,是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港口功能于一身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改革创新,是为了提升开放水平,开放,则为更多改革创新指明方向。”东湖综保区综合处负责人说,武汉自贸片区挂牌后,如何充分利用东湖综保区设立以来探索积累的经验,在更高层面上推动武汉自贸片区提升开放程度,是这一年改革创新的重点所在。

去年6月,东湖综保区金宇保税物流园项目获批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资质,9月实现进口肉类首票通关及本地农产品首票保税出口业务。至此,多个国家进口畜、禽肉无需再经天津、上海等沿海沿边口岸开箱查验转运,可直接从境外运抵东湖综保区完成检验检疫和报关手续,大幅节省企业报关的时间成本。

“改革破冰不总是一帆风顺,甚至还具备一定风险。”回忆起查验场近3年的申报、筹备和建设过程,该负责人说。内陆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在全国范围内都属新生事物,申报、筹建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要完成这一改革创新举措,首先要了解政策红线。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一点点摸索,一步步尝试。积累出经验,探索出实效,才能循序渐进开展项目。

“对东湖综保区而言,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软硬件条件已经具备,但对于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这样体量大、投资高的项目而言,我们不能抱着‘试错’的态度。”武汉金宇综合保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坦言。肉类查验场,往小了说,是一个改革创新项目,往大了说,是一个开放平台。它不仅服务于金宇公司,还要服务于其他在武汉自贸片区创业兴业的企业。它的角色,是在武汉自贸片区挂牌的背景下,为东湖综保区进一步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探路者”。通过业务开展,一方面推动海关、国检等部门创新原有监管机制;另一方面,通过打造平台,形成示范效应,吸引更多企业入驻。

作为“改革试验田、压力测试区、开放新高地”,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要看是否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制度性成果。

为服务好湖北自贸区发展,去年4月,武汉海关出台28项创新举措。其中“先出区后报关”入选全国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案例。据测算,新模式下每票货物减少通关时间约18分钟,每票降低企业运输成本约150元。

联想摩托罗拉(武汉)产业园地处东湖综保区,其生产的手机95%出口到欧美,与海关业务往来非常密切。联想集团进出口部武汉平台经理居万军说,过去一票货物申报出关,大约需要半天时间。有了“先出区后报关”政策,时间可以缩短到1个小时左右。“这对确保订单及时交付意义重大,赢得了客户的点赞,也为公司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有助于公司抢占市场份额。”居万军说。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打造光谷创新创业新高地

中国光谷走过的30年风雨历程里,居功至伟的关键词是科技创新。

武汉自贸片区挂牌一年多来,一系列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陆续出台,为武汉自贸片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东湖高新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鼓励创新创业方面,武汉自贸片区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三权”改革,探索实施科技成果所有权混合所有制改革;出台“新黄金十条”,设立“光谷科技悬赏奖”,围绕东湖高新区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领域,由企业、产业联盟、新型研发机构等提出需要解决的重大应用研究研发项目,面向全球招标科研团队,助推资智回汉;同时加快“双创”平台建设,去年全年新增31家省级企业研发平台、119家市级企业研发平台;总规模达100亿元的中国科学院成果转化基金顺利落户武汉片区,成为武汉市引进落户的第一只全国性母基金;完善知识产权运营保护机制,加快建设武汉东湖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引进24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今年2月1日,省职改办、省人社厅在武汉自贸片区举办今年首场企业人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特殊评审会,25人通过评审晋升高级职称。评审会的特殊之处,在于不受台阶、学历、资历、基础职称等限制,参评的25位企业人才中,有13人没有基础职称,属于“零起点”参评。这在武汉自贸片区尚属首次。

国内人才充分享受改革创新红利,国外人才也不能落下。武汉自贸片区挂牌以来,以联想、华星光电、长江存储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纷纷入驻,这些企业,对引进国外高端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

“过去,光谷企业引进外国专家是以‘个’为单位,如今,成批引进已不是新鲜事。”武汉市公安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分局相关负责人说,武汉自贸片区挂牌之后,公安部门牵头完善外国人服务“单一窗口”,申请人到一个窗口,递交一套材料,只需一次申请,就能一并办结,7个工作日就能拿到工作许可证,效率大幅提升。

今年5月2日,武汉市国际人才自由港网上办平台发布公示信息,光谷武汉羿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美籍华人龙汉平获得外籍高层次人才认证,距离拿到“中国绿卡”又进一步。“从递交材料到获得认证只用了2个工作日,效率高得超乎想象。”

“招才引智效率提升的同时,成本也有效降低,彻底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招才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武汉自贸片区正成为吸引高端人才聚集的洼地。

今年,全国首个“一带一路”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基地和武汉第二个诺奖工作站顺利落户光谷。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武汉自贸片区已经聚集3名诺贝尔奖得主、53名中外院士、1477名“3551光谷人才计划”专家、6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人才自由港的雏形正在逐步显现。

深化金融开放创新

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光谷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如何创新金融服务,通过引进金融活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的问题,是确保科技创新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这个月,我省5000余家进出口企业迎来一个好消息,不用交保证金、不用担保,货物就可先通关后缴税。11月1日,全省首单纳税期限担保关税保证险在武汉自贸片区成功落地,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通过投保关税保证保险,成功实现货物优先放行、后缴税的通关便利,成为省内首家享受关税保证保险纳税期限担保政策的企业。

人保财险湖北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关税保证保险是国内保险行业第一个以政府机关(海关)作为被保险人的保证保险产品,改变了进出口企业缴纳保证金或者提供银行担保的传统海关税收担保模式,且企业相关成本至少降低了四成。

东湖高新区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说,挂牌一年多来,武汉自贸片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创新,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在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业态上发挥金融支撑作用。

在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方面,中、农、工、建等8家银行在自贸片区内设立分行或支行,支持企业开展新型金融业务。成立光谷金融控股集团,光谷500亿产业引导基金挂牌;创新企业融资渠道方面,全省首单跨境电商“银关保”业务和首单专利质押融资科技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在武汉片区顺利完成;区域要素市场发展方面,去年6月,全国首个“海外归国人员创新创业企业板”(“海创板”)在武汉片区正式启动,首批3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集体挂牌;同时鼓励企业以参股、控股、并购等形式参与境外投资,并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一带一路”发展基金;建立健全以社会信用体系为核心的监管体系,“一网一平台一体系”的东湖特色信用体系初步建成,“信用光谷”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此外,光谷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已正式上线运营,发布金融产品20多个,已汇集金融机构及企业超过56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