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对“新常态”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5-02-25 10:15:36来源:荆楚网进入电子报

  新常态是用于描述中国经济的一个词,可是近来越来越被“跨界”指称中国政治,在更多场合反复出现并逐步被系统化,直至正式成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本文试图从经济社会的角度探讨和把握“新常态”。

  “新常态”的提出和阐释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中央领导人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2014年7月2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研究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了“三个遵循”的发展观——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同时对“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战略取向提出了“三个准确把握”的要求——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阐释。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014年12月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15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2015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从消费、投资、出口等九方面全面阐释中国经济“新常态”。

  随着这个“习式热词”的逐渐见诸媒体,“新常态”渐渐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社会领域。

  一、新常态是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发展的常态

  “新常态”不在于“新”字而更在于“常”字。常态是应然的状态,是指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所体现出来的状态。之所以提出“新常态”,笔者认为是相对于我国过去一段时间把“变态”视为“常态”。如,把不顾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盲目追求GDP的高速度,不顾中央三令五申各自为政的重复建设,不顾诚实信用公平竞争只讲丛林法则的市场秩序。

  “新常态”是应该是经济求“好”而不只是求“快”,经济发展应该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奠定强大物质基础,而不是数字游戏投资刺激,应该是资源节约、环境美好、天人合一,而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发资源财,应该是生产安全、竞争公平、社会和谐,而不是事故频发、弱肉强食、道德沦丧。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应该兼顾。中国经济告别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到稳中求进、换挡提级的状态。长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绝不是常态,世界上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够长期保持这种高速增长,一些人对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常态”雾里看花,认为是力不从心,自找楼梯下,他们更愿意看到农田变成工厂、街道变成市场、工地般的城市和高高耸立的楼房,他们更愿意看到报表上不断膨胀的营收、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大街上摩肩接踵的车流,他们对城市拥堵的交通、乡村干涸的河流、天上的雾霾、地下的垃圾熟视无睹,对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漠然视之,他们陶醉于经济总量世界老二、产品销往欧美非洲以及林林总总的中国制造。总之,他们把“变态”看成了常态,把危机看成了商机。“新常态”恰恰表明中国在经济发展“应该是什么样的”和“为什么”上弄清楚了,那就是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发展的常态,反应的是对规律的把握、对价值的坚守和对危机的沉着。

  二、新常态是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与时俱进的常态

  经济上的“新常态”自然带来政治上的“新常态”。从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出台,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到依法治国,从“老虎苍蝇一起打”,到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再到重申政党理想信念,让人民群众不仅形式上当家,更要事实上做主,中国政治“新常态”渐渐清晰起来。我们看到,新常态实际上是恢复和发扬中国共产党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并根据形势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状态。

  “新常态”表现在政治领域主要就是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这也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艰辛探索得出的科学结论。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脱离群众、严重伤害群众。一段时间以来,“四风”问题在一些党员干部麻木不仁的意识和习以为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逐步蔓延和加深,反常几乎成了“常态”,十八大以后,中央开展以反对“四风”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恢复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传统作风。对于我们党和国家在极为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面对四大风险和四大考验的现实中,具有拨乱反正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人们之所以更愿意把十八大以来的政治生态叫做“新常态”,就是因为这个“新”是与中国共产党奋斗90多年、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的政治信念、执政理念和摸索到的政治规律是一以贯之的,就是数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本来”状态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与时俱进。“新”就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这些规律和更加自觉地遵循这些规律,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让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以及各级干部进入状态,保持状态,形成常态进而营造生机勃勃、干干净净的政治生态。

  三、新常态是实现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常态

  如何让我们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始终走在健康向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如何保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适应“新常态”,防止把“反常”视为正常,把“变态”视为常态,根本的办法就是实现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按照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方向,坚持“常”、“长”二字,一步一步的爬坡上坎,一锤一锤的“钉钉子”。这方面我们还处在进一步的探索之中,这个探索的过程也就是实现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常态”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不断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五个体系)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六项任务),则是描绘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蓝图。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就是当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以期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相互关系,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建立起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只有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提高各级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的那样,在依法治国“新常态”下,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