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新疆人的一天]和田人阔步走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路上
发布时间:2015-04-20 10:51:22来源:天山网原创进入电子报

  天山网讯(记者张丽霞报道)“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不来和田不知新疆的古老与神奇。”和田,是中华西域文明的文化结晶。一直以来,和田人延续着多元文化几千年来深厚的底蕴,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创新与融合。这里盛产温润的美玉,精美的丝绸,华丽的地毯,甘甜无比的瓜果,有吃不完的民族特色美食,创造过灿烂的绿洲文明。这里有着八千年的玉石文化之路,六千年的丝绸文化之路,两千年的佛教东传之路,分布着数以百计的古城池、古墓葬、古寺庙、古屯田遗址等人文景观,烙刻着众多着名的历史故事和人物。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田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将“新疆精神”和“和田优良传统文化”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族群众不断树立开放、包容、文明、科学的理念,摒弃封闭、落后、保守、愚昧的思想,以开明开放的心态广泛学习先进文明成果,努力树立起中华文明多民族和谐发展又一新的坐标。

  吾斯曼 塔利:对艾德莱斯绸怀着复杂的感情

  4月15日10时30分,和田市吉亚乡巴扎村的吉亚利人艾德莱斯绸有限责任公司加工厂,吾斯曼·塔利正在纺织间里忙碌着。吾斯曼抓着牛角梭子,飞快的穿梭在绸丝上,左20下,右20下,才能织出1厘米的艾德莱斯绸。李瑞 摄

  10时30分,吾斯曼·塔利正在纺织间里忙碌着,在他的手下一匹匹的艾德莱斯织成,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慈祥的笑脸。李瑞 摄

  10时30分,吾斯曼·塔利正在纺织间里忙碌着,在他的手下一匹匹的艾德莱斯织成。李瑞 摄

  10时50分,吾斯曼·塔利织出的艾德莱斯绸经过加工变成了色彩绚丽的围巾,吾斯曼·塔利围着自己织成的围巾甚是骄傲。李瑞 摄

  今年72岁的吾斯曼 塔利,是和田市吉亚乡巴扎村的吉亚利人艾德莱斯绸有限责任公司加工厂(以下简称加工厂)年龄最大的一位艾德莱斯绸编织工人。

  4月15日,走过加工厂的艾德莱斯绸煮茧、抽丝、扎染等工作间后,记者在手工坊间见到了吾斯曼 塔利。坊间内,桔黄色的阳光打在老人手中的艾德莱斯绸上,映衬着他慈祥的脸庞。

  手中抓着的牛角梭子,飞快地穿梭在绸丝上。吾斯曼 塔利说,一段完整的艾德莱斯绸有6米半长、40厘米宽,一天的时间,他可以完成三米左右。

  吾斯曼 塔利的一天,是从早上7点开始的。每天起床后,和老伴一起吃点早饭,骑20分钟电动车来到厂里,编织七八个小时然后回家。这是他重复了几十年的生活。虽然单调而平凡,但在吾斯曼 塔利看来,自己是幸福的。

  有时,为了编织一块完整的艾德莱斯绸,他在手工纺织机前,一坐能坐五六个小时,实在感到累了,便在满是葡萄架的院子里活动活动身体、转一转。

  吾斯曼 塔利所在的和田市吉亚乡是艾德莱斯绸的故乡,这里家家户户都会织艾德莱斯绸。他的家人也不例外。

  “小时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教我织过,可那个时候,我总觉得每一个环节都特别复杂。”吾斯曼 塔利说,在他20岁左右,在父亲的一再要求下,他找到了全乡最有名的师傅学习。他记得师傅常对他说,我们一定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吾斯曼 塔利说自己也收过徒弟。可是,作为维吾尔族传统的特色手工艺品,艾德莱斯绸手工工艺相对复杂,效率又低,好不容易招来的几十个学徒,最后跑得只剩下十几个。

  那十几个孩子,他不但不收他们的学费,有些结婚的嫁妆、上学的学费还是他出的。

  “后来,他们都没有从事这行,因为这行来钱太慢。”吾斯曼 塔利说,他对艾德莱斯绸怀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对艾德莱斯绸的传承感到忧心。现在,传统手工艺人普遍年龄较大,而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传统技艺,艾德莱斯绸的传承面临很大的困难。

  吾斯曼 塔利说,爷爷那代在家里制作一块艾德莱斯绸,需要煮茧、抽丝、扎染、手工织布等工序,全是一个人完成,一个月才能做成一件衣料,而如今他在工厂里,每道程序还有专门的工人去负责,快了很多。

  吾斯曼 塔利也曾学过机织艾德莱斯绸,省去了传统煮茧、抽丝、扎染的过程,比自己手工编织出活快几十倍的速度,看着花样繁多、颜色靓丽的成品,他惊讶了。他说,传统的技术不能摒弃,先进的理念也必须吸取,只有把传统的手工技艺融入到现代工艺中,才能编织出更美的艾德莱斯绸。

  艾则孜 如则:那个拉着大家种红枣赚钱的人

   4月15日18时,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阿日什村,艾则孜·如则在红枣林地里查看枣树的长势,指导村民种植方法。李瑞 摄

  4月15日,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阿日什村,艾则孜·如则在红枣林地里查看枣树的长势。 李瑞 摄

  4月15日18时,艾则孜·如则在红枣林里查看枣树的长势,指导村民种植方法。李瑞 摄

  艾则孜 如则在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的12个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那个拉着大家种红枣赚钱的人。”这是村民们对他最直接的描述。

  4月15日下午,和田市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阿日什村。村里正在举办手拉手结对子文艺活动,舞台下的人群中,艾则孜 如则和几个朋友陶醉于台上的歌舞表演中。

  57岁的艾则孜 如则曾在阿日什村担任过14年的村支书。

  阿日什村是一个自然条件相当恶劣的村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不管种什么都不活,村民们宁可弃地而去,也不愿意留下来。

  “都是一片沙地,第一天种下去的农作物,第二天就被风刮没了。”艾则孜 如则说,当时村里有750亩地,其中有200亩地都被抛弃。

  1990年,艾则孜 如则担任村支书后,开始组织村民开荒、修渠、修路、种树。可是,光靠种庄稼,村民一年的收入只有一两千元,根本上不去,艾则孜 如则开始着急了。

  2002年,艾则孜 如则决定出去转转,讨教下别的村致富的经验。他发现,有一个村子,从1987年就开始种植红枣,村民收入相当不错。

  “回到村里,我跟村民们说种红枣,没一个人同意。”艾则孜 如则第一天种上的枣树苗,第二天就被村民拔了。

  艾则孜 如则想了个办法,他组织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村民,带着他们去最早种红枣的村里看,还去了皮山县。可村民还是不敢。

  几天后,艾则孜 如则又想到一个办法:农民在地里种枣树,他联系老板承包,连续承包六年。第一年一棵树的承包费为15元,第二年20元,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年全部30元。这下村民愿意了,纷纷种上了枣树。枣树挂果后,艾则孜 如则让老板当着村民的面数赚来的钱,三年后,再也没人愿意承包出去了。

  艾则孜 如则笑呵呵地说,就这样,村里种红枣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全村750亩地,全部种上了红枣。有些红枣地里,还间作小麦。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2004年,艾则孜 如则生了一场大病,在思索很久后,他决定辞去村支书这一职务。辞职的那年,村民的枣树刚好到了第三年,村民们的收入大幅提高。“所以,后来任职的村支书只要遇到难题,还是第一时间找我帮他。”艾则孜 如则说。

  2012年,村民买买提玉素甫 阿布都拉刚分家出来,没地没房子,走投无路之下找到艾则孜 如则。艾则孜 如则安慰道“你别怕穷,人只要动脑子勤快点,穷只是暂时的。”

  艾则孜 如则将自家的红枣免费给他,让他去卖,还借钱给他,让他去收别人家的红枣,也去卖。

  买买提玉素甫 阿布都拉先少量收一点,拿到乡里、县里卖,后来越收越多,拿到市里卖。“这小子,去年收入比我还高,一年25万元,有干劲!”艾则孜 如则说。

  去年,艾则孜 如则看村民家门口的土路,一刮风就尘土飞扬,于是自己开车去村外30公里的地方,拉了一车石子,铺了4公里的乡村道路。

  “几年前来过我们这里的人再来,肯定都找不到门了,我们近几年的变化超过了过去几十年的变化。”艾则孜 如则伸出食指一脸骄傲地说,最早阿日什村是全乡12个村里最穷的一个村,现在则是全乡第三,以后还会成为第一。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