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讯(记者 张城)1月15日,“脱贫攻坚看贵州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来到丹寨。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传统农业县,如何解决贫困问题,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丹寨县委、县政府大胆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因地制宜开辟多渠道、多模式扶贫新招。通过生态移民搬迁、产业扶贫等方式,走出了一条符合丹寨实际的扶贫新路。
记者在丹寨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整村搬迁安置点采访脱贫户
生态搬迁拔穷根
在丹寨县城边上的龙泉镇,有一片移民小区十分显眼。这个小区是丹寨县5个移民集中安置点之一,建设规模3000套。
自小生活在深山岑忠华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能住上城里的房子。但这个梦却在他41岁这年实现了。岑忠华家,在丹寨县排调镇高峰村海拔1741米的牛角山,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农牧业产值低,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富不了一方人”的地方。全村人都靠种地为生,生活水平极为低下。高峰村的“硬伤”让搬迁成了他们摆脱“穷根”的最好出路。
其实,想移出大山,改变命运的,何止岑忠华一人,全村村民做梦都想搬离。终于,从2012年开始,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高峰村自2014年实施生态移民整村整组搬迁以来,共移民279户,占全村总户数的56.4%,新房分50平米和100平米两类,村民可以根据经济情况选择。一套价值6万元左右的50平米的房子,一家四口居住,每人补贴7000元,村民仅需自己担负一半价格。
“我早就想迁出来了。”岑忠华说,一家都搬进新房住,两个孩子也在城里上学。“现在做木工,每个月都有3000多元收入,我感到很满足。”
药材种植基地的各种中药材种苗
产业扶贫见成效
扶贫,要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做为传统农业县,农业产业,是发展的根本,培育产业,是让群众增收有门路。在丹寨县兴仁镇,昌昊金煌公司营建的药材种植基地一座座科技大棚拔地而起,而过去这里都是大片的农田。近年来,大棚里不仅培育了多种名贵中药材,创造了不菲的经济价值,也惠及了当地百姓。
正在大棚里做工的黄梅告诉记者,她之前在家务农、带小孩,没有什么收入。昌昊金煌公司进入后通过土地流转模式,不但给他们租金还聘请他们来公司上班。“现在好了,既能拿到每月2000元的工资,又能照顾家人,年底还能拿到土地租金。”黄梅高兴地说,当初参加了村里开办的阳光工程劳动培训,自己又是初中毕业,自身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通过3个月的培训,她就能娴熟地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了。
据了解,现阶段该企业已在丹寨县内发展合作社23个,联系42个村,发展种植钩藤、太子参、仙草、茯苓等品种种植8000育苗,带动1000人种植中药材,实现人均增收5000元。
除了发展大型企业进行重点帮扶,发展村级特色小产业也是产业扶贫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卡拉村妇女正在制作鸟笼
苗族人喜欢养鸟,丹寨的卡拉村是有名的鸟笼之乡,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家家户户都会做鸟笼。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小小鸟笼的让卡拉人过上了好日子。
走进卡拉村,家家都是两层小楼,村里人不是开着农家乐就是在加工鸟笼,来到村民杨昌锦家时,他正在屋外给刚做好的20只鸟笼上油。“我们只管做,销路有村里的鸟笼协会负责,他们开着网店”,杨昌锦告诉记者,一天可以加工10只鸟笼,一个卖50元钱,一个月收入万把块钱不成问题。“这栋房子可就是这小小的鸟笼攒下来的。”卡拉村的村支书王玉和忍不住插话。
据村支书王玉和告诉记者,以前因为交通不便,村民做出来的鸟笼只能供自己观赏。近年来,政府修通了进村水泥路,还统一为村民们盖起了漂亮的新楼房,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过好了,村民们又成立了鸟笼协会,做一天有200元收入。
“2015年,卖出了13万个鸟笼,进账800万。”王玉和说,现在,卡拉村151户579人年均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全部实现脱贫摘冒,以前的卡拉很穷,排在最后,一点都不OK,如今的卡拉OK了。”王玉和幽默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