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题:新动能加快成长 新引擎不断发力——当前经济形势述评之四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安娜、陈灏
创新既决定着应对挑战的能力,也事关未来发展的潜力,是经济发展永恒的话题。在“黑天鹅”与“灰犀牛”潜伏的2017年,中国新技术、新业态孕育成长,新动能、新引擎不断增强,不仅展现更多活力,也为全球发展注入信心。
此前发布的中国经济7月份成绩单显示,中国经济在“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中加速推进。
彰显经济活力与后劲
车刚抵达,一份“逛街指南”就已发送至手机;无需试穿,虚拟试衣镜就能将服装样式、尺码呈现;不用经过收银台,系统会自动推送支付信息,动动手指即可买单……
这些关于未来商场的想象正在变成现实。不久前,阿里巴巴宣布与多家百货商场合作,用数据进行人、货、场的重构,打造“新零售”。“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新零售将重新定义很多产业,带动渠道商、制造商转型,释放巨大商业潜力。”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说。
这样的苗头已经显现。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带动下,消费市场正在发生变革,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上半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3.4%。
改变的不仅仅是零售。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成功首飞到“复兴号”在京沪高铁线以350公里的时速奔驰,从人工智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到分享经济风靡大江南北……今年以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新技术、新业态孕育成长,新动能、新引擎不断壮大,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投资、消费均保持较快增速。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2.1%。创新带动行业间、区域间联动发展,经济稳中向好态势进一步延续。
“创新正在为中国经济带来新气象、新活力,这既是中国经济保持韧性的关键所在,也是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工信部部长苗圩说。
撬动转型升级杠杆
动能之“新”不仅在于增量。加速拥抱新理念、新技术,诸多产业在转型升级中迎来新机遇。
利用智能分拣机器人,临沂申通快递可以实现每小时分拣1.8万个5公斤以内包裹,准确率基本达到100%。公司业务总监吴礼华说,在快递业“价格战”中,凭借高效率和精准度,公司效益大幅提升。
科技的注入让产业变得更加“智慧”,重塑新的竞争优势。无论是服装、家电等轻工制造,还是汽车、机械等大型装备,或是传感器、芯片等精密行业,无一不在技术上下工夫,再造生产流程,提升附加值。
在广东,今年上半年民间工业技改投资达到1366亿元,同比增长36.7%;在江苏,大部分民间投向制造业的资金用于技术改造……被科技“加持”,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把这两个优势发挥好,不仅能补上短板,还能发挥现有的优势,加快整个工业化的进程。”苗圩说。
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也让不少产业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以服装业为例,茵曼推出“棉麻艺术家”,旨在用天然的面料、简约的造型,助力消费者体验舒适的“慢生活”;之禾创建了集书店、画廊、定制工坊等为一体的生活空间,向生活方式的内容供应商转变。许多制造商正努力摒弃旧思维,着力构筑产业新业态,取得升华主业的红利。
此外,共享模式正在制造业试水,酝酿一场新变革。如整合行业闲置资源,实现产能共享;创建产业平台,实现创意共享等。创新应用到诸多产业,撬动起转型升级的杠杆,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
打开未来发展空间
新气象起步,更多变化在萌芽。
在产业层面,“互联网+”带来科技与传统行业的“化学反应”,不仅实现了“360行”向“3600行”的跨越,更培育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方式,为中国经济注入动力。
在企业层面,创新催生诸多“独角兽”企业,加速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领域布局,抢占发展先机和话语权。
在区域层面,从湖南株洲的“动力谷”到武汉的“光谷”、深圳的无人机,创新因子与地方自然禀赋、基础产业深度融合,产生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新经济“领跑者”。
“融合发展势头正在显现,新活力正在释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说,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出,区域间、产业间有望实现人、物、资金、信息等自由流通,形成“共赢”合力。
把好的态势延续下去,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专家认为,努力形成全社会崇尚创新、渴望创新的氛围至关重要。
“要树立唯创新者强的理念,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释放更多活力和空间,也要建立对创新的容错机制,加大全社会对创新的包容与呵护。”工信部总工程师张峰说。
张峰说,工信部将通过建立国家级创新中心等方式集成合力攻坚。2017年,还将遴选一批长期制约产业发展的项目集中突破,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此外,将借力多种形式鼓励创新成果投入市场应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企业从创新中获得应有的回报。
(作者: 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