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制造"急切变身"中国智造"

发布时间:2012-08-02 06:52:50来源:SRC-13

 

 

图为:罗马人詹尼先生更倾向于在中国采购原材料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龙滢)

  “MADEINCHINA”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欧洲人的生活中。在欧债危机下,“中国制造”如何尽快撕掉廉价标签?7月15日至27日,本报记者随环球市场集团组织的“百名记者向世界出发,寻找中国制造的故事”采访团,前往意大利、法国、德国,探访“中国制造”在经济危机下的故事。

  家族服装店营业额锐减为降成本到浙江进面料

  对50多岁的罗马人詹尼夫妇来说,今年是最难熬的一年。他们经营着家族百年历史的服装品牌。按夫妇俩不太乐观的预计,今年企业的营业额可能只有200万欧元,仅是三年前的三分之一。

  用詹尼先生的话说,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意大利的经济越来越糟糕。他是有切身感受的:他的中高端服装,由罗马的大小商场销售,不仅商场不能按时付款,商场的进货量也锐减。

  在意大利,80%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主,类似于詹尼遭遇的企业主数不胜数。仅在罗马,近年来倒闭了近千家中小商店。

  詹尼夫妇决心转型:一是产品改走大众路线,二是改向中国采购原材料。

  一件印花丝绸T恤,面料和上面的亮珠与刺绣全是产自浙江,采购成本是4欧元。但若在意大利采购,价格可能是10倍。詹尼妻子希姆娜说,中国的这些初级产品,无论是裁剪设计,还是原材料质量,都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像这样的T恤,每年都可以卖出25万件以上。

  以前,他们多是委托给意大利当地的服装生产作坊初加工。但近年来受经济影响,这些小作坊纷纷关门了。詹尼觉得,中国服装的设计虽然跟意大利的有差距,但是进步非常大,现在他们都直接从中国购买,有时只是稍微向工厂提点修改建议。

  在这位意大利企业主眼中,中国工人很勤劳,他订的货品,位于浙江的中国工厂总加班加点提前完工。这在当地是不可想像的:即便经济下滑,意大利人宁肯每月拿着600欧元的最低补助金,照常到咖啡店叫上一杯卡布其诺,一呆就是一下午,也不愿为每周40小时的工作时间超出一分钟。

  一件衬衣贵不过意大利冰淇淋“中国制造”仍难逃廉价之名

  在罗马最繁华的CONDOTTI大街上,街边小店不断有被叫卖的丝绸伞、草帽,还有3欧元左右的廉价领带、袜子,产地基本上都来自中国;在罗马火车站附近的商品一条街上,10欧元就可以买上一个装有U盘、鼠标、键盘、光盘等的套装,还有更多更便宜的小五金。不时可见当地人购买一堆物件从市场出来。

  专事服装出口的浙江义乌青禾服饰有限公司,在罗马维多里奥华人区开了一间衬衣批发店,一件衬衣3欧元。店员阿贞说,中国产的衬衣在这里只能卖这个价。可附近冰淇淋店内,两个球的冰淇淋,也要卖到3欧元以上。

  欧华联合时报执行社长方曼青深有感触:意大利某奢侈品牌手袋,在中国的加工费为35欧元,然而摆到意大利的货架上可以卖到600欧元。她说,“中国制造”在意大利,仍是“廉价”的代名词。

  尽管如此,在经济低迷时期,“MADE IN CHINA”填补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因为意大利人购买力下降,他们需要这些廉价商品。“离开‘中国制造’,他们的生活会很不方便。”

  “现在是该撕掉廉价标签的时候了”,意融(上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亚历山德罗,直率地表达他对廉价“中国制造”的看法。他相信,在今后五年内,百名优秀的设计师中,就会有10位来自中国。

  意大利对外贸易协会秘书长大卫博士认为,中国加工工艺与意大利差距已经不大,差别在于创新方面。他认为,生产能力并不重要,但如何构思新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这些人士认同,低端制造业的同质化比较严重,需要实现产业升级,而产业升级不是放弃低端,而是要从低成本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从劳动力比较优势走向核心技术支撑的竞争形势。

  “中国制造”的突破之路提升设计能力提高原材料品质

  在法国巴黎的环城公路上,海尔醒目的红色LOGO吸引着过往的车辆和人流的目光,作为欧洲最繁忙的环线之一,海尔成为少有的登上这一地标性区域的家电品牌之一。

  一位当地企业家对此评价:只有坚持高品质创新产品,才能赢得全球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发挥全球化高端品牌的影响力。

  环球市场集团CEO凌风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前单纯靠中国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取胜的想法必须改变。

  持有相同理念的中国企业不少。而“借船出海”策略,成为不少中国企业开拓欧洲市场、谋求突破的新思路。这些企业,大多将德国作为桥头堡,因为欧盟新的中心是德国,它能提供迅速和便捷的通道通往所有的欧洲市场。

  眼下将欧洲总部设在德国的中国企业就有宝钢集团、中远集团、华为、美的等,目前在德国的知名中国企业有近20家。

  中国企业希望开拓新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自己的品牌。今年年初,三一重工收购全球混凝土机械巨头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当时三一德国公司总经理徐鑫说:在德国投资建厂,可以使我们的业务辐射到整个欧洲及其周边国家。

  曹奕表示,德国的精益求精、工人和整个社会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哲学是中国企业非常看重的,他们希望利用“德国制造”的品牌提高产品质量。

  记者接触到多家在德投资的中国企业还有一个共同点,即均认同“进行技术研发是制造业的一条出路。”上海一家缝纫机厂收购德国一家缝纫机厂后,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一家研发中心。

  欧华联合时报执行社长方曼青说,尽管“中国制造”给人的印象是廉价代名词,但进军中高端制造业仍大有前景,如何提高技术含量,提高创新能力属当务之急。

  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经济前景令人堪忧,中国依旧是全球经济的亮点。意大利对外贸易协会秘书长大卫博士看好中国经济。他也认为,中国企业可以从两方面提升“中国制造”的印象:一是提升设计能力,二是提升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品质,当劳动力成本不再是优势时,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提升,是可以改善产品质量的,此外,还有对产品质量流程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