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是《湖北日报》创刊65周年纪念日。《传媒》杂志记者对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采访中了解到,在纸媒衰退的大势中有这样一组令人非常振奋的数字:《湖北日报》发行量从2011年的21万份增长到2014年的63万份,其中,市场发行量20多万份,总发行量和市场发行量均位居全国党报前列;《湖北日报》广告收入从2011年的6100多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24亿元,增长1.03倍,今年上半年增长38%;集团经营收入从2010年的12.2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0.6亿元,增长1.5倍;集团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3年全国报业集团总体经济规模综合排名中,进入十强。
以上数字证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报业寒冬”的3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此巨大的跨越是如何实现的?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缘于该集团的掌门人:三年前的2011年9月,邹贤启被任命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跨越发展的传奇故事,是从这个节点开始的。
拜师学艺增信心大刀阔斧搞改革
2011年9月23日上午,湖北省委领导找邹贤启谈话,任命他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作为一名长期做经济工作的干部,一下子到报业工作,不光邹贤启本人觉得有些意外,很多朋友、同事和报业集团的干部们也觉得很意外,有领导说“估计当时很多人对这个决定都是大跌眼镜的”。邹贤启走马上任,深入了解集团情况后,他心情沉重。作为一个经济和文化大省的省级党报,《湖北日报》的发行量长期徘徊在20万份上下,处于全国20多位,编辑记者也要搞经营创收,做新闻的精力受到很大影响,人心浮动、人心思去,人才流失严重。于是,邹贤启走马上任后的第一要务就是——改革。
带头“拜师学艺”。邹贤启到集团不足1个月,总编辑、总经理由于年龄问题同时退休。面对全新的工作,邹贤启以学习开路。上任20多天,他带领集团中高层干部,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他带领几十人到《人民日报》参加培训,去当时发行量最大的省级党报《南方日报》学习,前往《新华日报》《深圳特区报》《湖南日报》《江西日报》《浙江日报》等兄弟单位取经。每走一个地方,邹贤启都要求大家实行部门对部门、岗位对岗位的深度学习,学习人家是怎么开采前会、编前会、策划会的,并要求各部门负责人“学好了回来,学不好不要回来”。几轮学习过后,大家切切实实地学到了经验,得到了收获,增强了改革的自信心。
精心策划全面改版。版面是报纸的面子工程,也是影响力、吸引力工程。邹贤启上任不久,在湖北省领导的指导下,以“党报品质、时代气息、湖北特色、大报风范”为改版目标,以“党性为魂、读者为本、新闻为柱、服务为要”为办报理念,主持了《湖北日报》全新改版。很多员工回忆道,“版面改革真是漫漫征程,那段时间邹社长基本上一日三餐都在报社解决,很多时候晚上干脆就住在报社里。”家人难得见上一面,有次女儿在他生日时给他一个视频,说家人的愿望就是希望爸爸能在每天晚上12点前回家。邹贤启说:“那时我们在网上征求改版意见,有将近20万的读者反馈意见。集团主动到很多部门征求意见,一些部门和高校的领导、社科院专家、报社老领导,包括卖报人、读者也被我们请来,连续召开了十几场座谈会参与改版。”报社通过归纳意见确定了改版的大体思路,先后制作了100多版报样进行反复比较,最终拿出十几个进行终评。改版后《湖北日报》开辟了若干体现本省特色的栏目,如开办了体现湖北“千湖之省”的《千湖新记》专栏、《湖北作家写作家》专栏、《东湖放评》言论专栏等,反响非常强烈。这些专栏不仅丰富了报纸的内容,而且对当地的旅游、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改版取得了巨大成功。《湖北日报》改版的成功,不仅使《湖北日报》这个拥有65年历史的省委机关报焕发了青春,也带动和促进了整个集团的改革和发展。
改革体制机制。建立完善采编与经营、采写与编辑“两分开制度”。采编与经营分离,不准采编人员拉广告;实现主编负责制,新闻采与编业务相分离,成立专门的新闻编辑中心,一篇稿子上不上、在什么位置上、上哪个版统一由编辑中心来决定,这样以来,有效地避免了采编合一时的“自留地”现象,实现了唯稿件质量论,而稿件的数量、质量直接与记者收入挂钩,有的记者一个月可以拿到一两万元,有的只能拿几百元。
开门办报与重点“评差”。不仅仔细倾听读者的声音,而且鼓励采用外稿。过去《湖北日报》对读者、通讯员等外稿用得较少,大量稿件来自内部,读者有意见。在“党性立报、新闻强报、文化活报、服务兴报、开门办报”的办报思路确立后,报社采用多渠道选稿,扩大用稿范围。用“优中择优”的政策倒逼编辑记者出好稿、出优稿。
刚到报社工作时,邹贤启敏锐地发现,报社的评报其实就是在“评优”。“都是好话,这个标题怎么好,那篇文章怎么好,这幅图片又怎么好。但大家对哪篇文章、哪幅图片做得不好的,却视而不见、闭口不提。我们自己都说好,就是读者说不好。”针对这种状况,改革的重要一步就是每天着重为报纸“评差”。他要求大家把每天报纸上最差的版面、最差的标题、最差的文章、最差的图片评出来。开始大家都因为抹不开面子,觉得有困难。于是,邹贤启和总编辑带头“评差”,头开了后,考评专家、值班领导、部门主任纷纷跟进。评报的分数与记者、编辑的收入相挂钩。这项举措,大大地激发了报社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大大地提升了报纸的内容质量。
双管齐下抓发行创造奇迹拔头筹
报纸的发行,直接关系报纸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服务力。二三十年来,《湖北日报》的发行量一直在20万份上下徘徊,少的时候才十几万份,多的时候也不超过22万份。《湖北日报》一位前总编辑曾讲过,作为中共湖北省委机关报就这么一点发行量,湖北日报人应当在院子里立一根“耻辱柱”。邹贤启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这份报纸的发行量就这么持续下去,怎么谈报纸的影响力?因此他把发行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于是,在互联网时代省级党报的发行传奇诞生了。
报纸的价值重点看发行。邹贤启有一个观点:“没有市场价值的媒体,他的公共价值也是有限的”。而一份报纸的市场价值不仅体现在品质的好与坏,更需要用市场发行量的多与少、广告的强与弱进行评判。邹贤启9月底到报社的时候已是报纸的征订季了,他问能不能把《湖北日报》的发行量从21万份提升到30万份时,得到的答案是“难于上青天”。报社的同事对他说,“发行量22万份的任务从来没有完成过,为了完成报纸的发行,每年从9月份就已实行‘包干’,各个市州由老总们通过‘包干’一人包一个市州,大家就盯在那儿,任务不完成就不回来。即便如此,大都完不成。增加100份报纸,就得社长出面协调。”邹贤启听了这些话感到非常诧异,觉得党报作为执政党的喉舌工具,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双管齐下促发行。邹贤启认为“办好报纸是最好的发行”。通过报纸改版,提升可读性,为报纸发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全力争取省委的支持,另一方面勇于走市场化之路。
对于《湖北日报》增加发行量的请求,湖北省委非常重视,省委书记李鸿忠专门主持常委会,听取《湖北日报》工作汇报,决定将行政发行任务增加到36万份,分2年到位。省委办公厅专门发了文件,开了发行大会。有了省委的支持,在2011年11月底召开的报纸改版动员大会上,公布了一项重要决议:邹贤启要求,2012年《湖北日报》发行量标准为35万份,若少1份发行公司总经理自动辞职。
邹贤启谈到这里,笑着回忆道,“当时发行公司总经理听了吓了一跳。会议结束后就跑到我这里来,问我这是不是真的?我说你看看几百人的大会我能说话不算数吗?”他说,“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干脆你现在就把我免了算了。”“你先别急,想想办法。我教你几招,你先去试,做了再说。”后来2012年元旦第一天改版,发行量到了39万份,2013年发行量达到56万份,2014年是63万份。
发行量勇拔头筹的秘诀。在纸媒下滑的大环境下,《湖北日报》发行量3年增2倍,在全国省级党报里勇拔头筹,邹贤启和他的同事一起缔造了省级党报发行史的奇迹。这个奇迹背后的的秘诀是什么?邹贤启说:“一靠组织,二靠市场。党报应当顶天立地,既到领导案头,又到百姓手中,保质保量完成省委下达的行政发行任务同时,党报要走市场化道路,不能单纯将党报理解为就是专门给领导看的报纸。党报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鼓舞群众、动员群众来凝聚力量。如果群众都不看你的报纸,你怎么把党的声音传播出去?你怎么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邹贤启坚定党报要走适合自己的市场化道路,关键在于,其一报纸要用好看的、高品质的内容吸引读者;其二在销售的过程中,营销方案要好、服务水平要高;其三要拓展销售渠道,比如可以找一些大型企业一起合作,企业把报纸买过去送给他们的客户,比如银行、加油站,包括在超市、长途运输车、火车、飞机上等。现在,有近40家企业购买《湖北日报》作为礼品赠送给客户。
广告为基多元化媒体融合抢先机
当记者问邹贤启怎么看待“报业寒冬论”时,他回答道:“都说报业走向了寒冬,但我认为作为传统媒体,报业并没有走到没落,而是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那些报纸走向了没落。”邹贤启认为,现在是传统媒体特殊的转型时期,大家都没有特定的模式和清晰的路线图,转型时期的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但他相信,只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把握传媒发展大势,踏踏实实地走稳每一步,就不会“偏离航线”。当我问起他们集团的发展战略时,邹贤启自信地说出了六个字:“全媒体,多元化”。
邹贤启的广告经济理论。谈到报纸广告时,邹贤启讲到,“我们有些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广告是报纸为了自己挣钱的,如果这样看广告是很狭隘的。”他强调广告是重要信息,是党报服务政治、经济和民生的重要内容。他举了个例子,“比如,我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开发了一大片房子,如果不在媒体上做广告,要一家一家地去发传单、打电话、搞营销,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而且效果也不好。但如果通过媒体将广告登上去,大家都知道,你那里开发了一个什么样的楼盘、在什么地方、什么价位都清楚了。站在购房者的角度,如果你想要买房子,如果媒体没有广告,那你就得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去看去问,交易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可能这个地方有好的房子你不知道,你还跑到很远的地方去看。通过广告,买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省去很多麻烦,而卖方也会很快将房子卖掉,回笼资金进行新的投入,就业、税收、GDP等就都有了,老百姓搬到好的房子里去住,生活改善了,幸福感增强了,我们可以去开发新的楼盘,创造新的社会财富。这就是推动社会稳定、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邹贤启说,“广告不仅仅服务报业经济,更是服务与改善民生很重要的手段,这既是为经济发展服务,也是为社会稳定服务。”繁荣的广告业是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所以,广告是一种很重要的服务。
邹贤启的这些理论,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确有实效。《湖北日报》的广告从2011年的6100多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24亿元,2年时间翻了1倍,而且2011年80%是形象广告,而现在80%是商业广告。这其中,不仅广告总额倍增,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广告属性根本性转变。
多元化发展结硕果。邹贤启清醒地认识到,多元化发展是当今报业集团的方向,在他的领导下,集团文化创意、文化地产、金融投资、酒店、激光等多元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入园企业达66家,年产值近20亿元;文化地产总开发量达340多万方;楚天粤海酒店品牌逐步叫响全省;小额贷款、激光、艺术品、户外广告、摄影培训等行业影响力初显,集团产业逐步向多点支撑转变。
2013年,集团实现经营收入30.6亿元,比2010年的12.25亿元增长1.5倍。3年来,上缴税收近3亿多元,是武昌区十大纳税大户之一。2012年集团被中宣部等4部委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
媒体融合抢先机。谈起新媒体,邹贤启话里话外透着对未来的希望,“新媒体就是我们集团的未来,集团以后能不能活下去、活的好不好就看新媒体这一块儿做得好不好,新媒体做得好,集团才能够发展得好。”在邹贤启的集团战略规划中,把打造一流的新媒体平台作为集团业务发展的头等大事去抓。集团《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等官方微博的“粉丝”达800多万。2013年8月15日上线的《湖北手机报》,现在有500多万的用户。集团新媒体受众已达3000多万人。今年7月1日,荆楚网在“新三板”上市,成为省级新闻网站第一股。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新媒体布局,为集团全媒体转型抢占了先机。
到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任职前,邹贤启的工作经历相当丰富。他当过湖北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省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金融办公室主任。2009年 2011年间,他当了两年多的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在任期间,他领导全局在全系统实现了三个第一:在全国第一个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强省建设,第一个开展食品药品企业信誉第三方评价,第一个建立食品药品社会监督员制度;他在任期间,湖北省从未发生过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规划并建设全国一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全系统在行风评议中由全省的倒数第一进入先进行列 说起这一段段经历,邹贤启脸上洋溢着颇为得意的笑容。多岗位、多方面的锻炼,养成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较强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组织与领导才能,每到一岗都兢兢业业,都有不俗的业绩。
面对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新岗位、新挑战,三年的时间,邹贤启又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记者问他,作为一名报业“外行”,在三年的时间里,领导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取得了如此大的跨越式发展,靠的是什么?邹贤启说:一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二是改革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三是符合实际的集团文化:忠诚、团结、清廉、创新、卓越、幸福,四是打造学习型团队。他认为学习力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就是发展力,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作者:高方)
(作者: 编辑: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