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廖志慧
共享单车火了,共享汽车火了。谁也没有想到,几乎人手一个的充电宝,也在搭“共享经济”便车,一度创造“40天融资12亿元”的疯狂。进入8月后,“共享充电宝”略显平静,但入局者依然源源不断,其中不乏腾讯等巨头的身影。
共享经济,真的是个什么都能装的“筐”吗?这一新兴经济,会否沦为资本的游戏而被“玩坏”?
共享,必须经济
大潮退出之时,祼泳者已经出现。
继“悟空单车”和“3Vbike”倒闭后,“町町单车”成为第三家折戟的共享单车企业;“共享电动车”和“共享睡眠仓”上线不久,已经相继被监管部门叫停……
市场经济时代,项目的生死,最终取决于它是否经济,是否可持续。
国美门店最近推出“共享手机”项目,每天9.9元租部iPhone7手机。
不妨算一算账。租一部32G版本的i-Phone7手机,年租金3960元。在国美,购一部同样手机4988元。两者相差1000元左右。然而,租用一年期满后手机必须归还,而一部32G版本iPhone7使用一年后,在二手市场也能卖2000元以上。
哪个更划算?一目了然。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王茂福说,一些在热潮中披着“共享”外衣、类似找不到经济逻辑的“共享”只能是昙花一现的游戏。比如共享雨伞,下雨了忘带伞的几率有多高?更重要的是,一把雨伞的成本并不高,租赁一把雨伞需要交纳押金,并且要归还到指定地点,远不如花钱买伞更稳妥。“还有共享婴儿车、共享马扎、共享空调等等,消费者都不会买账。”
资本“烧钱”,皆为逐利。在用户形成消费习惯,市场完成洗牌之后,共享经济依然要回归理性,依赖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ofo联合创始人张巳丁称,只靠租金,单车的成本两个月就能收回,加之品牌广告的收入,目前ofo在一些城市开始盈利,而明年将会看到更明显的盈利模式。
同样是共享单车,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却表示,现阶段不考虑盈利。有分析人士认为,不管单车运营本身赚不赚钱,摩拜每天产生的25TB出行大数据,就是一笔可二次开发的巨大财富,无疑将开启智能交通、智能生活的广阔蓝海。摩拜武汉区相关人士透露,“摩拜+”平台战略已启动,着手布局“生活圈”“大数据”“物联网”三大开放平台。
作为“共享停车”的代表企业,武汉无线飞翔科技公司“停哪儿”的盈利模式也愈加清晰。
在武汉地铁工业四路罗家港站、汉口体育中心、香格里拉酒店等停车场,晚上无人值守,但车主很方便:出场扫码,电子支付。停车场管理部门也受益:停车场收入增长35%,人工成本降低40%。“当越来越多的停车场用上我们的技术和服务,我们掌握的车位数据就越丰富,共享车位就越多。”数据的价值,已经让不少知名公司找到飞翔创始人颜国顺,寻求合作。颜国顺看好“共享停车”模式:未来只要成为“停哪儿”会员,就不再交停车费了,因为按照“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互联网逻辑,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买单。
未来,协力共创
火起来不难,活下去却不易。
共享汽车会不会比共享单车更火?环球车享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光宇非常看好前者。公开资料显示,我国3.7亿人持有驾照,现有汽车1.9亿辆,1.7亿人左右有照无车。在曹光宇看来,“有照无车”群体将是共享汽车的潜在消费者。未来,分时租赁将取代私家车出行的交通模式。
一些整车开始“动”了。上汽集团参股设立环球车享,吉利汽车布局新能源专车,力帆控股推出换电共享汽车。“市场仍处于培育阶段,至少还有两年市场准备期。但最终的规模非常大。”曹光宇认为。
“共享车位”,眼下则面临着一道一时难以逾越的障碍:小区物业或小区业委会。
一方面是停车难,一方面很多车位空着,但共享却不容易。武汉无线飞翔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施剑峰介绍,一些业主白天上班,希望将车位“共享”给他人,却卡在了物业。物业公司认为,外来车辆进入小区,可能损害小区业主权益。更多的物业公司认为,“共享”车位的收益应该由物业公司收取,而不是个人。
颜国顺希望政府出台鼓励政策,比如,对主动开放停车位的主体实施补贴,推进“共享停车”,缓解停车难。
事实上,7年前,武汉市政府曾提出实行有偿“错时停车”:白天,社区、单位将富余的停车位提供给需要停车的市民;夜间,单位将富余的停车位提供给有需要的市民。然而,囿于当时停车信息实时共享难及其他原因,推进效果并不如意。
“共享车位”受阻说明,政府不能缺位,必要时应居中协调,制定规则,鼓励加油,为共享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
省社科院经济所助理研究员夏梁认为,“共享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其满足特定市场需求,并创新产品、技术或商业模式,但更须政府积极作为、各方协同,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政策支持、法制保障等方面,提供良好支撑。
在夏梁看来,真正的共享经济,一定能成为助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者: 编辑:余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