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牛首中心小学音乐兴趣组的学生正在弹奏电子琴。本报记者 吴萌 摄
长江商报消息 少年宫,许多年来似乎都只是城里孩子的福利,“兴趣班”对于山里孩子来说,都只是书上的名词,陌生而抽象。
去年,我省在第二批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中,共获得62个乡村学校少年宫指标。去年年底,省财政厅已将2012年度少年宫资金1240万元全部拨付给这些学校。
5月21至25日,本报记者走访了十堰、襄阳、孝感等地9所山区乡村学校少年宫,看到学生们有了自己的少年宫,接触着以前没有的各项课外活动。孩子们敲着响亮的腰鼓、弹奏着动听的电子琴、描绘着色彩缤纷的图画,课后、周末都有了属于孩子们自己的空间,少年宫不再专属城里孩子。
“打腰鼓带给我信心”
丹江口市官山九年制学校位于武当山脚下,是典型的山区学校。去年,乡村少年宫项目在官山学校开设后,学校买了许多乐器,请来了当地艺术学校的老师做志愿者,教授腰鼓、架子鼓、萨克斯、电子琴等等乐器。
赵鑫阳是腰鼓队的大鼓手,高高瘦瘦,讲起话来脸上总挂着笑,“我以前一直认为,像我这样学习不好的学生没有资格参加任何活动,没想到我还能做大鼓手。”他说,“腰鼓带给了我信心。”
他家里是重组家庭,条件不好,爸爸在外打工,没人管。而班主任于欧明显感觉到,赵鑫阳自从加入腰鼓队后,整个人都变得开朗、自信多了。
老河口市仙人渡小学六年级学生臧李跟赵鑫阳一样是留守儿童。“以前就很喜欢画画,”臧李告诉记者,“但是颜料太贵了,家里没有钱买。”参加绘画班之前,他只能用铅笔在草稿纸上画。
参加诵读组表演,喜欢上学语文
老河口市袁冲乡中心小学的语文老师黄海荣告诉记者,学校开设国学经典诵读组后,她将诗词编成歌舞,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每次孩子们还没上课就已经等在教室里了,”黄老师说,她还买来了统一的表演服装,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六年级的陈佳杰也参加了诵读组,语文成绩从以前的六七十分提高到现在的90分。他说,“以前觉得诗词很枯燥,现在不仅可以唱出来,还能参加表演,有意思多了。”
据了解,许多学校除了按照规定对教学设施进行修缮,设立种兴趣班,购置活动器材外,还开设了自己的特色项目。
襄阳市樊城区太平店中心小学上周刚刚举办了民间传统体育节,踩高跷、滚铁环、打陀螺,全校学生参与。
雕花剪纸是孝感市很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孝昌县花西乡中心小学请来当地著名的剪纸艺人尤厚平教学生剪纸,好的学生作品还能被收在学校的陈列室里;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中心小学和大悟县新城镇中心小学还结合革命老区特色,依托当地的烈士陵园开辟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邀请老红军到少年宫为孩子上课。
活动课时,教室“变身” 提供场地
在少年宫的建设中,由于基础条件的限制,很多小学还没有能力开设专门的活动室。
郧县柳陂镇中心小学在去年十一放假期间,对教学楼的6个教室进行了改造,墙壁重新刷上白色乳胶漆,教室内地面做成水磨石地板,分别设置成器乐室、美术室、手工室等,平时还是教室,活动课时再“变身”。
记者看到,兼当舞蹈室的六(2)班在教室后墙上安装了一整面镜子,学生们把桌子所有的桌子推到前面,后半个教室就变成她们的舞蹈场地。
除了场地的限制,各校的师资力量也十分有限,只能从校外聘请志愿者。
樊城区牛首中心小学找到当地已退休的国家书法协会会员汪大坤和省书协会员卓以信,为书法社当指导老师。两位老先生都70来岁了,每周四下午到学校教孩子们练书法,风雨无阻。
本报记者 吴萌
(作者: 编辑:田思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