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科教新闻

荆楚名校地图改写 各地严防武汉牛校“下乡抢人”

发布时间:2015-08-03 16:31:24来源:SRC-13

 

  图为:黄冈中学当年曾“一骑绝尘”

 

  图为:仙桃中学是1979年以来诞生省状元最多的中学

 

  图为:华师一等武汉名校在生源优势上越来越明显

 

  图为:今年襄阳五中包揽省文理科状元

 

  图为:近年省内众多名校都在加速扩张

  楚天金报讯 □文/本报记者刘辉 雷巍巍 乔奇 后方统筹/朱安璋

  7月28日,全省高中招生宣告结束,各地中学2015年的生源大战就此鸣金。与此同时,今年的高校招生录取已进入三本阶段,各高中的优秀毕业生的去向已经明了。

  一进一出,尘埃落定。对于所有的高中而言,这是收获季,亦是出发季。而对于那些曾经辉煌、或正在辉煌的超级中学来说,这更是一个夹杂着失落、骄傲、危机等各种情绪的时刻。

  今秋亦是湖北省全面取消高中“三限生”的第一年。在生源与师资力量决定高中成败的当下,“财力”已成为许多高中校长的心头大事。考察省内超级中学历练史,永恒不变的铁律是——抢到好学生,留住好老师。

  曾经的神话

  从一骑绝尘到群雄并起

  “过去30多年,湖北省540多所高中,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牌高中或超级中学,其实只有20所左右。一切得靠高考成绩说话。”来自省内某教育强市的老校长陈老先生说。

  谈起省内1979年之后名牌中学的实力变迁,他有一番简短的概括:“(上个世纪)80年代初,黄高一骑绝尘;此后荆州、仙桃、咸宁、宜昌、襄阳、孝感等地的中学群雄并起;但到了2010年之后,分化就加剧了,现在是武汉和襄阳最为夺目。更长远来看,我看好武汉。”“黄高”即黄冈中学。这所到近年仍不时成为报道对象的老牌中学,用陈老先生的话说,“在40岁以上念过高中的人心中,都是神话”。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黄高可谓“一骑绝尘”,奥赛金牌、高分考生和有别于他校的素质教育,称雄全国,几无对手。“省市状元在当时只是其次,看一看黄高当时每年免试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数量,就知道神话不是编出来的。”陈老先生说。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省内一批地市级老牌高中开始崛起,形成群雄逐鹿的局面。

  在湖北的高三考生中,有一项已存续超过20年的考试,可以与高考的知名度媲美,那就是“八校联考”。这项考试一般在高三阶段分为三次,考试的分数,基本可以拿来预测高考水平。影响所及,几乎全省所有的高中都会参与这项考试。

  这项考试开始于1994年,当年结盟出题考试的8所高中,现在被称为“老八校”:华师一附中(武汉市)、黄冈中学、鄂南高中(咸宁市)、黄石二中、荆州中学、襄阳四中、襄阳五中和孝感高中。““老八校”都是功底深厚的高中,也代表当年群雄逐鹿的格局。只不过这些年部分学校已经衰落了。”7月初,襄阳五中一位资深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叹息。

  格局的变化

  武汉襄阳两地称霸全省

  陈老先生对于高分考生的关注远胜于“状元”。不过,即便单纯以状元数量而论,也可以看出省内老牌中学的实力变迁。

  楚天金报记者统计,1979年至2015年,36年来的湖北高考状元榜,全省出过40所“状元中学”(本报6月24日曾报道)。其中诞生省状元最多的,当属仙桃中学,该校一共培养了9名文理科状元,这一骄人的成绩至今无人能比。仙桃中学还创造了另一项纪录:1987年—1989年连续三年摘得省高考文科桂冠。然而,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仙桃中学逐渐沉寂。记者采访时,该校一名老师很惊讶地说,“真的好久没有记者为此事来采访了”。

  省内状元数量排名第二的沙市中学,原名沙市三中,亦是湖北老牌中学的知名代表。这所学校从1997年到2006年十年中走出了7位湖北省高考状元,并在2007年5月当选“中国百强中学”。然而盛名之下,现今连该校一位中层干部自己也叹息,“十年来沙中在圈内的影响力,已不复从前”。

  另一所值得尊敬的高中,是荆州中学。这所校史能够追溯到2000年前“马融绛帐台”的高中,一度声名赫赫。只以高考状元论,也居全省前列。该校最近一次夺得高考状元,是在2008年。

  夷陵中学也是典型的群雄并起的代表。迟至2006年,省文科状元仍出至该校。次年,该校再次诞生省理科状元。

  但2010年之后,省内老牌高中的分化开始加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武汉市和襄阳市的几所超级中学,以华师一附中、武汉外校、襄阳四中、五中为代表,开始稳居高分榜前列。曾经的一些地市级强校疲态渐显。“我暂时还没有看到这种分化有缓和的迹象。我认为如果招生和考试政策不变,未来越对武汉市的几所高中有利。”陈老先生说。

  生源的秘密

  老牌高中曾经尖子扎堆

  在老牌高中的沉浮历程中,生源,是最让校长们揪心的。

  谈及当年的辉煌,多所老牌高中负责人均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当年招生范围广,生源质量普遍较高。用一位高中校长的话说,“当时能进我们学校就读的都是当地最拔尖的初中毕业生。”

  荆州中学副校长刘荣显介绍,荆州中学原来是大荆州地区最富知名度的省重点高中,其招生范围之广超过省内其他地市县重点高中。“那时候,天门、潜江、江陵等市县的初中毕业生都以考进荆州中学为荣。”他说,正是因为生源的选择面很大,学校当时可以优中选优,把全地区最优秀的苗子招至麾下。

  “对一个学校而言,生源就是竞争力。”仙桃中学校长程波认同这个观点。

  程波说,仙中是仙桃市唯一的省重点高中,是全市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在仙桃的地位举重若轻。政府部门将其作为一张亮丽的名片进行打造。仙桃历任市委书记都会讲一句话“仙桃上无央企布局,下无矿产资源,其发展成就主要得益于人才,得益于教育的功劳。”

  在仙桃流传这样一句说法:仙中兴则仙桃教育兴,仙中垮则全市教育垮。程波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政府举全市之力打造仙中,不出成绩都很难。

  师风的力量

  擂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

  师风与师德,常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采访老牌中学,受访者对师风的重视,更是惊人的一致。

  “有人总觉得超级中学的成绩是死擂擂出来的,其实错了。我们确实擂,但擂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学生要靠学风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师风。”襄阳四中一位班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当很多家长在抱怨师风变差时,超级中学的老师们却在以自身的奉献为荣。

  夷陵中学是很典型的例子。该校真正开始跻身强校,始于2004年。当年,夷陵中学从秭归一中、枝江一中等县市重点中学引进了一批年轻骨干教师,充实了师资队伍。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夷陵中学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拉开全面辉煌的序幕。

  时任枝江一中语文老师的周敏清晰地记得,当年她把简历投给夷陵中学,通过审核、试讲、校长谈话等层层卡关,很快被学校委以重任——带高一两个班语文课,还兼任一个重点班班主任。

  “每位来的老师都憋着一口气,我们用踏实敬业和无私奉献,成就了夷陵中学的‘黄金十年’。”周敏向记者还原了一名班主任的工作轨迹,从早上7点之前到教室,到晚上10点半离开学校,不知疲倦地陪在学生身边,“十年如一日,几乎没变过”。

  在现有考试政策的背景下,高中教师要负责,关键还在于对自身教学的重视。

  “透彻研究高考政策,高三年级到什么点做什么事,我们都有详细的规划。”在夷陵中学工作了18年、2007年省理科状元周尧的班主任陈发锐老师说。高考已经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精耕细作到何种程度?陈发锐举例说,普普通通一堂物理课都要经历“三备”,即首先由年级组长指定老师进行“一备”试讲,老师们讨论完善进行“二备”,再根据每个老师各自专长、体会进行“三备”上课,目的就是“不让学生做无用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

  武汉的威胁

  地市为留住生源竭力拦截

  近年来,随着“1+8”城市圈交通的便利,来自地市的老牌高中,越来越感受到“生源危机”。

  以华师一附中、武汉二中、武钢三中为代表武汉重点高中,每年可以通过“网招生”的方式全省招揽尖子生。除此以外,华师一附中每年选拔数百名专县生(武汉市以外的学生)。

  一位地市重点高中校长告诉记者,去年武汉某高中在该地区挑走100名初中尖子生。当地高中想“拦截”,武汉的学校直接跟家长签了录取协议。

  “家门口的高中对顶尖学生的家长来说,吸引力在逐渐消退。”面对武汉名校的掐尖,状元高中校长们感到无奈,“武汉的高中无论办学条件,还是师资,还是求学空间,都比地方高中强,你留也留不住。”从交通上来说,地市县的学生以前到武汉上高中很遥远,现在坐一两个小时动车就到了。

  记者梳理发现,在上世纪80年代,武汉市两个新城区黄陂和新洲都诞生过省状元。其中,1987年省理科状元刘赛游来自新洲一中,1982年省文科状元刘向耘和1984年省文科状元刘向东是一对姐妹,都来自黄陂一中。“当时没有生源大战,优质学生都留在本地区,产生状元相对容易。”新洲一中高三年级主任、有着34年教学经验的黄国民表示,优质生源成为状元产生的关键因素。

  而现在,“很多家长愿意将孩子送进武汉市内名气更大的中学就读。”该校另一位老师说。

  记者了解到,高中之间为了抢生源甚至发展到“火拼”。省内一位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今年武汉的一所高中到地市县招尖子生,被当地学校得知,车刚下高速公路,来自武汉的招生老师就被人“修理”了一顿。

  良性的刺激

  各地乐见同城名校较劲

  有意思的是,当地市的各大名牌高中高度“提防”武汉名校时,他们对同城名校直接的竞争却持一种乐观的态度。

  最典型的,是宜昌的夷陵中学和宜昌一中,以及襄阳的四中和五中。

  7月21日,夷陵中学刚刚结束今年的中考招生。如果不出意外,该校教务处主任曹红梅电脑里的864个学生,今秋将进入该校深造。曹红梅告诉记者,夷陵中学的生源在当地其实也不占优势。

  早在10年前,宜昌市教育局就在全市推行了禁止“掐尖”的规定。夷陵中学的招生对象只能来自宜昌市的西陵区、夷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等5个城区。

  曹红梅告诉记者,在宜昌,夷陵中学和宜昌市一中两校在生源的争夺上异常激烈,但双方最终旗鼓相当,基本打个平手。“我们会到一些优秀学生家中家访,邀请学生到学校参观交流,提供激励奖学金。”夷陵中学校办一位负责人坦言,夷陵中学虽名声在外,也不得不打人情牌把优质生源留住。

  在襄阳,四中和五中的竞争近年来甚至在家长中被传为美谈。当地教育人士告诉记者,前些年为了抢生源,两校之间没少较劲,“但较劲的核心是出成绩,最后是你出状元我也出状元,轮着来最好。”

  流失的人才

  待遇偏低难留骨干教师

  考察省内名牌中学,诸多校长最为头疼的事情之一,便是骨干教师的流失。

  一位地市高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刚接任校长时,第一天的工作便是处理四封辞职信。“出走南方或者到武汉的高中,是这些年轻的骨干们最常见的去向。学校好不容易花5到8年培养出来一个好老师,最后就这样被人高价钱挖走了。心疼。”他说。

  有时候,一个骨干教师直接影响一个教学组,最后影响到全校。对此,各地名牌高中的校长都是心有不甘。

  教师流失,最大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就是钱。

  部分老牌高中的校长反映,目前公办普通高中受编制、经费限制,很难招聘到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以仙桃中学为例,近5年仅招聘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3人,教师结构始终难以优化。

  即便招到应届本科生,这些本科生也留不住。以荆州为例,去年沙市中学和荆州中学分别流失7名和3名师范类毕业生。

  新鲜血液难以补充,骨干老师纷纷离巢,这是很多老牌状元高中面临的窘境。仙桃市教育局副局长程波2014年7月起兼任仙桃中学校长,他说,去年高考结束后学校有5位老师离职,离他到校上任还不足一个月。其中2名老师去了南方,其他3名老师去了武汉。

  记者在黄冈采访时,当地亦有多位教育界人士称,黄高之所以沉寂,与教师的流失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有的南方的学校一听说是黄冈中学的老师,连面都没见就直接打电话敲定。”当地一位人士说。老师为什么离开?说到底,前些年的待遇提升是慢了些。

  沉重的包袱

  校区扩张带来累累负债

  导致许多曾经辉煌的名牌高中近年呈现衰落之相的,还有一个为人所忽视的重要原因,是负债。

  谈及此问题,多位地市高中的负责人直言不讳。“近十年来,不少老牌学校都建了新校区。一方面学校确实是提升硬件、扩大规模,另一方面,也常常有地方政府的要求在里面。”一位不愿具名的校长对记者说。

  这在过去十年中达到高潮。根据记者的采访,在公认的地市名牌高中中,至少有10所左右建设了新校区,未设新校区的,校园基础建设的改善力度亦非常大。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这些高中一度负债严重。

  而为了还债,扩招成为这些高中自力更生的唯一出路,尤其是面向“三限生”(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扩招。此举的后果是,很多名牌高中的优质生源被稀释。“一句话,不得不以牺牲生源质量为代价去还债。”一位校长说。

  记者采访到的一所曾经的名校,截至去年9月底负债总额仍超过5000万元。还贷压力大,资金周转难。加上30余名校聘教师需要学校自筹资金发放工资,包袱沉重。去年该校开设了国际部,招生计划为120人,每人每年学费1.2万元,但这还不够支付学校的债务利息。

  今秋湖北省全面取消高中“三限生”。对于许多过去几年背负了巨额债务的名牌高中而言,财务压力如何化解,是一个待解的问题。据了解,因属非义务教育,省内地市财政在不充裕的情况下,很多只能做到全额保障教师的工资和各项政策性待遇,但学校的基本建设、日常办公、设施设备添置、教师基本福利及其他临时性开支均由学校自筹。

  三限生取消,办学成本增加,如果再加上历史债务的沉重,一些老牌的超级中学要想东山再起,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专家观点

  谨慎摊大饼为超级中学减负

  “良好的师资和优质的生源是成就超级中学的两大因素。”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范先佐认为,超级中学主要得益于师资与生源的良性互动。

  范先佐表示,处于非义务教育的高中,是一种选择性教育,良好的师资自然吸引着优质的生源,二者相辅相成。反之,优秀教师的流失,必然会导致优质生源的流失,这也是曾经的超级中学走下神坛的教训所在。

  针对一些超级中学扩大规模的现状,范先佐表示,如今的超级中学成为当地政府手中的名片,扩大规模或异地重建,承担着引导当地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种种功能,导致不少学校负债累累,因此背上沉重的发展枷锁。

  随着政府对择校生政策的收紧,通过此种方式还债的难度越来越大,教师的待遇势必会下滑。学校大规模扩张带来的另一个隐忧是,优秀教师资源被稀释,教育水平可能走下坡路。

  范先佐建议,当地政府应当把握超级中学发展的度,不能摊大饼无限扩张,同时若要擦亮超级中学这张名片,应当承担学校的部分债务,让学校轻松上阵。“一个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远比诞生一两个状元更加重要。”范先佐最后表示,超级中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良性互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