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46万册古籍文献耗时两月迁居新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4-07-15 07:27:30来源:SRC-13

图为:《黄鹤楼集》为海内孤本,黄鹤楼内大量诗词依据此书。(省图书馆提供)

图为:《史通训故补》内,纪晓岚的亲笔批注。(省图书馆提供)

  湖北日报讯  记者别鸣 通讯员刘虹 本版摄影:记者孙文

  我是谁?我从何处来?

  7月2日,武昌沙湖畔的湖北省图书馆新馆,40多个姓氏的近百部宗谱集中“晒”出。这一天,是中国传统的晒谱节,500余名读者扶老携幼赶来,寻找自己血脉的来处。

  近段时间,电视纪实片《客从何处来》央视热播,让人们更懂得从古籍中寻根。

  该片中,一个场景令人叹惋——阅马场畔,绿瓦灰墙,57岁的易中天又一次走进湖北省图书馆老馆,小心翼翼翻开馆藏古籍《太平草木萌芽录》,热泪盈眶。此书的作者,是易中天的曾祖父易翰鼎。中学时期,易中天几乎每个周末都来这里读书,却从不知道此书近在咫尺,已等了他百年。

  这部古书,只是省图书馆馆藏46万册古籍文献之中的一粟。

  易中天可能不知道,荧屏热播之时,包括《太平草木萌芽录》在内,汗牛充栋的古籍、价值连城的善本,正在悄然搬家。4月至6月间,省图书馆将这46万余册古籍文献(其中善本5100多部、约5万余册),从蛇山之麓的旧馆,迁至沙湖之滨的新馆。14万册民国文献也随之搬迁。

  这次高度保密行动,正是我省史上规模最大的古籍搬迁工程。本报记者获批独家见证。如今,搬迁顺利完成,细节得以公开报道。

  装箱

  密封之前,张之洞印犹在

  在省图书馆老馆古籍楼,一块深嵌于一楼墙上的汉白玉石碑格外醒目,其上是遒劲的篆字:1935年奠基,次年建成。

  省图特藏与地方文献部主任范志毅告诉记者,该楼从一楼后厅到顶层阁楼都是古籍库房,古籍被分为经、史、子、集、丛(丛书)五部,分别存放。

  “把包、随身物品交给工作人员保管。”范志毅提醒,这是进入古籍库房的规定。

  努力适应昏暗的光线,沿着狭长的楼梯而上,一排排整齐的书架映入眼帘。书架顶天立地,系用进口钢材制成。

  古籍珍稀而脆弱。跟一般图书不一样,它们并不是密密麻麻竖排,而是各自保持距离平躺着;书签也并不是直接贴在书身,而是夹在书页之中,露在外面的那部分标签,详细记录着书名、册数等信息。

  初夏气温达30多度,10余位身穿蓝大褂、戴着口罩、手带白手套的工作人员,耐着炎热,默默整理古籍,拍照、填单、然后装入防水箱内,每箱都贴上精确的流水号、封箱。

  小型摄像机对准了工作人员的每一个动作,全程记录。除此之外,每一部古籍在小心翼翼入箱之前,必须登记书名册数,且用照相机拍摄本箱记录,以备稽核。

  箱,是专门订购的防水密封箱,一箱只准放入40来册,而每天只能清理数千册古籍入箱。

  墙边,一排排暗红的老书箱,上面写着“南库”、“北库”的字样。范志毅说,这是晚清“两湖书院”旧物,本身就已是文物。

  在工作人员记录过程中,记者看到,不少古籍钤有“两湖书院北书库藏”、“两湖书院南书库藏”、“提督湖北学政张之洞所置书”朱色长印。钤“湖北经心书院珍藏”、“江汉书院藏书”等印者,亦为数不少。

  当年,张之洞力倡建立“两湖书院”,藏书之丰富,规则之严密,足令四方取则,时人就有“天下奇书,为文襄搜罗殆尽”之说。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力倡新学,湖北省图书馆应运而生,成为我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馆藏的首批古籍,就来自原两湖书院、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