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蔡爽 通讯员叶志卫 叶火生 实习生刘霜)城管为何总是被妖魔化?如何化解城管执法尴尬?昨天,众多知名专家学者齐聚武汉,把脉城市管理中的诸多难题,“共治、法治”的观点得到大家一致认可。
城市治理需要共治与法治
知名评论人石述思说,城管1996年诞生以来就饱受争议,身份尴尬:在中国行政体系中无明确的上级部门,没有统一的职能职责,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一线执法依据不足、执法手段单一,让城管执法始终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红云认为,“城市治理需要每一个城市主人与城市管家共同参与。共治是城市治理的方向,法治城管则是城市治理的保障。”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湛中乐对此表示认同。
城管挨骂是在为谁“买单”?
石述思说,法治还没完全健全时,我们公民的法治意识已空前活跃,每个人都在为这种超前买单,城管买得更多。
“当社会需要舆论‘爆点’时,城管的一个小火星就能形成‘爆点’,如果这个‘爆点’是负面,公众就会格外兴奋。”可是,为何我们不能制造正能量的“爆点”?
想想城管如果有了“金箍棒”?
一位专家提出,如果城管执法如同警察抓贼那么理所当然,城管手中的法律惩罚尺度要严格到让违法者不敢违法。
专家还认为上位法与地方法要联系紧密;管理型城管向服务型城管转型;妖魔化城管向正常化城管转型;被动性城管向主动性城管转型。
武汉城管走在全国前列
与会专家都承认,武汉城管在舆论形象、执法探索上,都走在全国前列,对法治城管也有有效探索。作为“司法+城管”执法模式的首创者,武昌区城管委近年来积极探索了法治城管之路。
司法城管工作机制的引入,从人民调解员到律师顾问再到公安干警,第三方的见证和监督,使得执法者与被执法者间建立缓冲带。
湖北省律师协会会长岳琴舫建议,通过立法来消除城管执法立法缺位的状况。
(作者: 编辑:肖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