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新华社记者 梁相斌 李鹏翔 皮曙初
中国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曾讲过“牛肚子”理论:牛陷进泥坑拉不出来。搬来一块门板往牛肚子下面一垫,牛后腿一蹬,轻松跃出。
在我国区域发展的版图上,“牛肚子”就是中部地区。努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中央对湖北的嘱托,也是时代对湖北的呼唤。“十一五”以来,湖北省GDP年均增长1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多年来增速居中部第一。
“一主两副”驱动金三角
[专家观点]“如果以武汉市为凤头,以宜昌和襄阳两个副中心城市为两翼展开,湖北经济的大格局就拉开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
2003年,时任武汉市市长的李宪生在全国“两会”上发问:“武汉在哪里?”这是武汉的思考,也是武汉的失落。
过去的5年来,武汉的定位日渐清晰。2007年,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武汉新一轮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明确武汉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2011年,武汉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战略。
5年来,武汉GDP从3000亿元起步,去年达6756亿元,连续超越5个副省级城市,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跃升至第5位。
近年来,武汉掀起史上最大规模城市建设,武广高铁拉近了中部与珠三角的时空距离,天河机场迈入千万人次机场行列。今年底中部第一条地铁线将在武汉通车,至2017年每年开通一条地铁线……
武汉是支点中的支点,但仅仅一个武汉市还不足以提供足够的支撑。湖北省决定把宜昌、襄阳作为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与武汉相互呼应,形成“一主两副”的鼎足发展格局。
“一主两副”之外,还有荆门“中国农谷”、荆州“壮腰工程”、鄂州综合改革示范区、黄石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等战略建设,湖北17个市州围绕“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这个“一元”,呈现出“多层次战略”。从“谋一域”到“谋全局”,湖北区域经济梯度推进和竞相跨越的态势已然形成,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记者点评]光有一个点,构不成一个稳定的支撑。通过多点的区域带动,才能真正构成战略支点,一展双翼,凤鸣九天。
“企业家老大”营造大气场
[专家观点]“湖北在变,思想在解放,胸襟更宽广。省委主要领导会见湖北经济年度人物特别请企业家坐前排,虽是细节,足显胸怀。”——全国政协委员、武钢高级工程师袁伟霞
从企业与政府双方接触到签约,仅用了30天;从正式签约到奠基开工,仅用了60天;从开工到首条生产线投产,仅用了6个月。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股份有限公司在不到半年时间建成投产,成为全球最大的超薄涂镀板生产基地,去年年销售收入183亿元。
企业家坐在前排,省领导则全部站到了后排。这样照相多次在湖北上演已成“规矩”。“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湖北成为越来越多大企业新的起跑点。
8月27日,武汉市江夏区汤逊湖畔一条名为“腾讯大道”的市政路正式开通。腾讯无线互联网技术研发总部也在此奠基,项目总投资10亿元。
5月,联想集团投资50亿元,在武汉建移动智能终端生产基地。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与襄阳市就英菲尼迪国产项目举行签约仪式。湖北成为继北美之后全球第二个英菲尼迪海外工厂。
5月25日,“民企携手湖北、共促中部崛起”大会在武汉召开,800多位民营企业家在鄂集中签约项目302个,签约总额6423.9亿元。 6月,投资70亿元的上海通用武汉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建设。从投资意向接触到最终奠基,仅仅用了160天。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说,气场看不见摸不着,却比真金白银更宝贵。它是“力场”,激发向心力,让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它是“磁场”,提升城市魅力,吸引更多企业家、更多资源要素向湖北聚集。
[记者点评]影响力,吸附力,集聚力,爆发力,强有力的“湖北气场”正在形成,蓄势勃发,中气十足。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开启经济新板块
[专家观点]“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不仅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流域经济带开发,而且对带动中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
在长江中游,武汉、长沙、南昌三大城市群山水相连、人文相近、经济相融。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均已初具规模。
湖北省省长王国生说,中部的崛起,区域的协调发展,产业的梯度转移,都期待这一区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顺应发展趋势,湖北积极推动,与江西、湖南携手,将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通过整体规划和集成,形成跨省域的经济一体化城市集群,打造经济增长“中三角”。
2月10日,湘鄂赣在武汉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开启“中三角”建设的序幕。从交通到商务,从旅游到科技,从农业到知识产权,从文化演出到卫生,短短7个月来,三省密集签署十多项合作协议。
合作凝聚人气,互赢共进,形成了“1+1+1>3”的效应。
“如果把中国比作一架飞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是三个强力引擎,但是飞机要想飞得稳,引擎的分布还要合理。”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认为,应该在广阔的内陆地区,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经济学家辜胜阻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沿海地区进入经济下行周期,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中部地区或将成为三大城市群之后,中国未来新的增长极。
目前,湖南的岳阳市、江西的九江市、湖北的咸宁市已经签订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和区域旅游合作协议,“小三角”成为“中三角”的先行区。
专家认为,“小三角”产业互补,完全可以实现错位发展,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推“小三角”建设有助于占位“中三角”中心地带,有利于形成要素资源聚集的“加法”效应,盘活区域市场资源,形成发展磁极,实现互利共赢。
[记者点评]“串珠成盘,握掌成拳”。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理应成为我国中部崛起的支撑点和杠杆,支撑并推动中国经济的新一轮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作者: 编辑:新华社记者 梁相斌 李鹏翔 皮曙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