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十二五”湖北发展述评之二:积基树本 蓄势竞发

发布时间:2016-01-24 07:42:08来源:SRC-389

湖北日报讯 记者廖志慧

新年伊始,捷报频传。

重峦叠嶂间,宣(恩)鹤(峰)高速公路开工。湖北,即将县县通高速;

奔涌长江上,石首长江大桥火热开工。4年后,湖北第27座跨江彩虹飞越天堑;

汉十高铁工地战犹酣,武当山机场银燕落……

铁路、水路、公路、航空齐头并进,“祖国立交桥”气度恢弘。

打基础,管长远。“十二五”播下的种子,即将进入集中收获期。

告别“十二五”,逆势晋位;开局“十三五”,风正满帆。肩负着“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湖北豪迈挺进。

10万亿投资,澎湃发展后劲

武汉天河机场第一、第二航站楼东侧,林立的吊塔间,第三航站楼已见雏形。细观蓝图,它有金凤展翅的外形,更有年吞吐3800万人次的豪气。今年底,当它喜迎四方宾客的那刻,也是武汉跻身全国四大航空枢纽之时。

从打下第一根桩基到雏形初现,这何尝不是湖北打基础、谋长远的生动诠释?

“十二五”开局之初,困难重重。

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可小觑。经历多年的GDP两位数高速奔跑变为个位数;全球经济震荡加剧,形势不明。

看局部,虽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仍高于全国、领先中部,但我省经济增速在2010年二季度开始,已连续多个季度缓慢下滑。

怎样保持增长势头?如何积蓄发展后劲?

一根主线清晰而坚定:抓投资、抓项目。

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投资不放松。

5年来,湖北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以“湖北之进”、“湖北之快”,以跨越式发展服务全国稳中求进的大局。

《关于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八大领域重点投资,《省人民政府关于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提出23条扩大有效投资具体措施,“有效投资项目建设竞进年”、“项目储备提质年”、“社会投资促进年”活动接连开展,项目建设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十二五”前四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始终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分别为28.7%、27.6%、25.7%、20.5%。去年预计仍能实现16%的目标,远高于全国10%的预期。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祖国立交桥”书写“九省通衢”升级版。2011年至2015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由1877亿元增长到4279亿元,投资翻番。内河航运投资规模、综合运输枢纽及交通物流建设投资规模、一级公路里程、新增高等级航道里程、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全部翻番。

5年内,湖北建成宜巴、保宜、麻武、恩黔、恩来等253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6204公里的高速公路承东启西、接南纳北,“七纵五横三环”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

5年内,石武、汉宜、武黄等高速铁路相继建成,高铁动车覆盖除荆门、神农架以外的所有市州。以武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形成,从武汉坐高铁可直达全国25个省会城市,拉近了武汉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城市群等地的距离。

如果说,交通是经济的先行官,水利基础设施则是民生之盼、农业之基。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清澈的丹江水喷涌而出,踏上北送京津的新征程。半个世纪的梦想,一代伟人的勾勒,终于变为现实。

2014年11月,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超速”获批,惠及鄂北地区400万居民,灌溉农田400万亩。十年九旱的鄂北“旱包子”,将因这项利在千秋的项目,迎来历史性的命运大转折。

“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坚持重长远、打基础、惠民生,力求出效益、有质量、补短板。

从对接央企到牵手民企,湖北燃烧激情,争分夺秒、谋事干事,为跨越发展积蓄强大后劲。中博会、楚商大会、央企湖北行、鄂港粤经贸洽谈会、湖北台湾周,央资、民资为我省带来超过万亿元的项目和投资。

从项目引进到落地,湖北务实服务出实招。联想从洽谈到开工不过4个月,各级现场协调会不下于500次,联想掌舵人杨元庆感叹,“武汉就是我的家!”

过去的五年,我省投资总量突破10万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17倍。

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种!

一个个大项目,垒起经济新高地,成为荆楚前行的稳定器、压舱石,抒写湖北未来新美景,筑起荆楚接续跨越的九层之台!

加减乘除,经济强筋健骨

做大做强产业,建立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打基础、管长远的根本性功能。

“十二五”,湖北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心与定力前所未有。

2015年,中央确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点突破领域,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被列为五大任务。

做好加减乘除,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湖北,早已成为五大任务的积极践行者。

做加法,真正做大经济总量。2015年湖北经济总量跻身全国第八,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做减法,除旧纳新,不破不立。

我省是老工业基地,“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涉企数、淘汰量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堪称“史上最重”。

淘汰落后产能,一些工厂关停并转,会否影响经济发展?

压减产能,工人们能去哪儿?

“短期看,可能会影响局部地区经济增速;但从长远看,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培育,腾出了宝贵空间。”面对迟疑和摇摆,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壮士断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以断尾求生的勇气,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先声夺人,2015年超额完成所有国家下达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结合实际,我省还自加压力,增加淘汰锌冶炼1万吨、铅蓄电池569.5万千伏安时。

一个个烟囱轰然倒下,一条条生产线黯然退场。我省综合出台转产升级、兼并重组、化解债务等系列扶持政策,使一批企业在关停落后产能中“接骨重生”。

位于谷城经济开发区的金洋冶金公司新厂车间里,一个个废旧铅酸蓄电池“吃进去”,一锭锭铅合金“吐出来”。而该公司位于石花镇的旧厂里,落后的铅冶炼生产线已经停产待拆。拆旧厂、建新厂,一拆一建之间,金洋冶金的产能变成原来两倍,而铅尘和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分别减少4.3吨、384吨。

转型升级再出发,痛在一时,乐在后面。“十二五”前四年,全省技术改造投资9407.35亿元,比“十一五”多4030.67亿元。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淘汰落后产能的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动力。

做乘法,以退谋进,在腾挪出的崭新空间中,“创新湖北”的乘数效应呈几何基数放大。

2015年10月29日,武汉未来科技城启动核心区建设。5年内,光谷将以技术转化自由、人才流动自由、资本融通自由、环境宽松自由为目标,将未来城打造成为“创新特区”。

“科技十条”、“黄金十条”,触发了科技成果转化“核裂变”;“城市合伙人计划”让创业者和投资人结成“奋斗共同体”……创新鼓起了梦想的风帆,也释放出后劲十足的发展能量,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二五”以来,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远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014年投资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十二五”前四年,全省高技术投资2952.01亿元,年均增长42.9%。

一批批新项目,担当转变发展方式的火车头,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光谷生物城以每年100亿元、40%的增速急剧裂变,在“火车头”拉动下,宜昌、十堰等一个个区域性生物产业园相继破茧而出,黄石、仙桃、黄冈等地也在积极创建生物产业园区,多点支撑的生物产业新格局初步形成。

把握时代脉动,湖北站在互联网的风口,收获新惊喜。

“BAT”三大互联网巨头先后来汉,给湖北一个大大的“互联网+”。“+物流”,再造九省通衢新优势;“+传统产业”,让企业与用户随时互动,实现定制化生产;“+制造业”,让湖北制造更智能;“+生活”,让百姓更有获得感——互联网+,不断培育新动能。

遵循经济规律,湖北加快发展服务业,补齐短板追赶全国。

“十二五”前四年和2015年前三季度,服务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138.0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7倍。2014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工业。

做除法,真正做到生态立省。

产业结构的“嬗变”,形成支撑湖北经济持续向好的强健脊梁。

锐意变革,激活发展新动能

机遇,从不会给因循守旧的人带来奇迹。

豁然生动的新气象,向来孕育于锐意变革的勇气之中。

“十二五”,肩负着“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历史使命,面对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清晰研判:唯有以先人一步的改革创新,激活逆势而上的强大动能,方能赢得行稳致远的宽广未来。

“十二五”收官之年,一个名为“421”工程的项目重磅抛出,激起千层浪花。

省财政一次性拿出400亿元成立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形成2000亿元的母基金,最终撬动1万亿元投资。纵观国内,如此大规模财政引导资金,在产业基金发展史上绝无仅有。

大手笔的背后,是省财政打破制度“瓶颈”,放大改革红利。

扩大有效投资,首先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这五年,我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实施“精准滴灌”,以重大发展战略、重大产业规划、重点项目等为抓手,加大投入力度,筹集资金880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夯实稳增长的基础。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2014年至2015年,我省掀起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的热潮,分三批实施近200项改革创新事项。

简流程、放权限、降税负、破藩篱、拆路障,湖北在改革创新中“取法乎上”——

省级行政审批事项仅剩274项;

49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政府基金暂停或取消;

全省“三证合一”信息共享平台正式开通运行,工商、质监、税务三部门信息壁垒被破除,391项数据5秒就可实现共享;

……

转型的紧迫,不允许我们磨磨蹭蹭,瞻前顾后。围绕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湖北改革大刀阔斧。

高校众多,科研院所林立,科技资源富集,一直是湖北引以为荣的优势所在。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成果和产业“两张皮”,“科技红利”拿得不够,已困扰湖北多年。

“教授们只关心埋头搞研究,发论文,光我手上的发明专利就有60多项,可不转化有什么用呢?最后都变成了废纸。”一位专家学者在感叹。

省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无形资产处置方式等十个方面进行重大改革,破了藩篱、拆了路障,开全国先河。尺度之大,让中关村也为之惊叹。

沉睡的“知本”被唤醒。201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增长接近50%,高校教师创办的科技企业数量是前五年的总和。

改革是创造经济奇迹的法宝,也是开创美好未来的关键。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回顾“十二五”,湖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眼界和胸襟,用改革来拥抱“创新的春天”。

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第一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武汉市入列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为改革的“先行区”,纳入国家发展视野,跻身改革创新的第一方阵。

襄阳一枚印章审批、一个部门执法、一个部门监管机制形成。“填一张表,找一个人”,办完所有登记注册行政审批成为现实。

宜昌加快建设创新示范区,着力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在全省率先开启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改革的大幕。

唯有改革,才不辜负这新意盎然的春色。

绿色发展,奠定未来新优势

经济学上有一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这条倒“U”形曲线讲述的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无一例外遭遇过的一段困境:经济越发展,环境污染越严重。今天的中国,正攀爬在这条曲线的上升区间。

湖北,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同样无法避开。

一条条新闻刺痛眼球:江湖喊渴、化工污水直排入河、河床成为垃圾填埋场、沟渠变成牛奶河;

一幅幅图片撞击人心:烟囱肆无忌惮地吐着黑烟,半截子秃山似斧砍、如刀劈,在雾霾中捂着严实口罩的行人……

难道经济增长,一定要以牺牲几代人的生活质量作为代价?

省十次党代会上,生态立省战略正式确定。

让“千湖之省”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让人民群众不但能够享受“春城无处不飞花”的城市生活,也能品味“万家烟树满晴川”的田园牧歌。

党代会报告中的这段描述,充满诗意,让人向往。

绿色发展,事关湖北发展命运的关键抉择。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绿色决定生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环保优先、生态至上的发展之路。

《关于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定》、《湖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14—2030年)(草案)》、《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昭示着“绿色决定生死”的决心和行动。

节能减排,循环发展,从点到面,制度先行——

废弃电池、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后变成塑木,装点城市的各个角落;跨行政区划的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开展绿色GDP考核制度试点,示范区内重点企业的余气、余热、余压、余水、余料、余渣基本实现“吃干榨净”。

蓝天绿水,湖泊保护,上下同心,破解难题——

在武汉塔子湖,开发商让利,开辟出亲湖通道供市民游览;被围成藕塘、渔塘的武汉竹叶海,政府拿出几千万元改造成湿地公园,恢复湖泊野趣;亭台流水、绿意盎然,仿若中国山水画的园博会的主会场,在金口垃圾填埋场的基础上改造而成。

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生态试点走在全国前列——

碳交易排放权试点以来,二级市场交易量、交易额等多项指标均为全国第一。绿色信贷,挥洒成荆楚大地耀眼的绿。

保护生态环境,就把握了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

丹江口市先后关停曾经作为支柱的黄姜产业和70多家污染企业,拒签不下百个有污染的招商项目。但由于环境更好了,农夫山泉、润京水业等纷纷落户,经济发展水平不降反升,在全省经济排名不断跃升。

绿色发展,正转化为新的竞争优势,开创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