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劳动光荣创造伟大 平凡岗位出彩人生

发布时间:2016-04-29 06:59:42来源:SRC-13

 

  打造纯度99.99%的黄金白银

 

  人物名片

  宋幸福,54岁,大冶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稀贵金属厂精炼车间技术主管,湖北省首席技师,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融、烘、脱、扒、对、浇、保、整、打。

  这9个字,是宋幸福花了近30年时间,在一线工作中总结的操作法,被公司视为“独门绝技”。

  9个字“绝”在哪?昨日,记者走进稀贵金属厂精炼车间,一探究竟。“这9个环节,必须按照规范,精益求精地操作,稍有闪失,差之千里。”宋幸福举例说,在浇铸环节,必须遵循准、稳、连续的原则。先将模底浇满,再加大浇铸流速,当浇到28㎏重量时,减慢浇铸速度,最后0.5㎏重量要慢,减小流速,当重量到30㎏时,果断停止浇铸,确保银锭表面四条棱高度一致,水平为一条直线并饱满,R角为钝角。

  保温处理时,保温枪位置要在最佳距离和最佳角度,枪要视液面情况移动,使表面达到最佳效果。

  整理环节,必须确保银锭表面收缩均匀、平整,收缩中线为一条直线。表面四条棱平直,饱满为钝角,垂直四角棱和底面相交处圆滑饱满无缺陷。银锭底面光洁平整,无冷纹和凹坑。

  他的“九字浇铸操作法”在班组中推广后,班组不仅攻克了金银生产的技术瓶颈,还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金锭浇铸一次合格率由70%提高到98%,银锭浇铸一次合格率由65%提高到97%。这一操作法被公司授予“独门绝技先进操作法”。

  2002年,宋幸福参加了黄金质量四个九的技术攻关工作,攻克了3公斤金锭立模浇铸物理外观和化学内涵的质量关,使黄金、白银达到了四个九的国家标准。

  2006年底,根据伦敦贵金属交易所要求,必须在二十个工作日内将传统国内交易的15kg银锭改浇成国际交易的30kg银锭。宋幸福介绍,“当时,外援专家浇铸均不合格,形势很紧急,我采用新的工艺浇铸方法,五个小时内完成了30kg银锭浇铸工艺改造任务,一次送检成功,受到外国专家好评。”

  2010年,由宋幸福领衔的“宋幸福”创新工作室成立。如今,工作室已成为经全国机械冶金建材产业工会审核确认的大冶有色首个行业“职工技能创新工作室”。

  让鄂菜飘香世界

 

  人物名片

  邹志平,43岁,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翠柳村客舍行政总厨、邹志平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领班人,获“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省劳模、首届“湖北省首席技师”、“湖北省十大鄂菜大师”等称号。

  从农民工到大学教授,邹志平的经历有点传奇。

  20日,记者走进他自费创办的全国首个餐饮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邹志平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探寻成功密码。

  百平米的工作室里,鄂菜文化氛围浓厚:餐桌上,摆放着红烧长江 鱼鳔、菊花 鱼肚、栗子大白菜等仿真湖北名菜;客厅里,药材、大米、玉米等地域食材拼就“湖北地图”;书柜里,他参编的《湖北味道》、《中国鄂菜》、《美味湖北》、《汉味寻真》等书籍摆放得整整齐齐……

  工作室成立3年以来,举办了活动百余次,5000人次参加了学习、交流、培训,创新研发了菜品500道,多道菜品成为全国流行菜。

  27年前,从农村到武汉酒店当杂工的邹志平,并未想到要出人头地,是父亲的一番话激发了他不服输的拼劲。“当学徒的第一年,我回家过年,父亲让我做鱼丸,我厨艺不精,把材料做糟蹋了,父亲生气责怪我什么都没学会。”邹志平说,此后,他开始通宵达旦学厨艺,逐步在厨师界崭露头角。工作之余,邹志平进修酒店管理课程,取得本科学历后,他又拜汪建国、卢永良为师。

  为了学好师父卢永良大师的“快速大刀宰杀鳝鱼”的绝活,邹志平每天凌晨五点起床,到多个酒店“免费”帮人宰杀鳝鱼。2006年10月,以2分钟38秒的速度将活鳝鱼宰杀、去骨、改刀,烹制成一盘美味的“爆鳝花”,被认定为“首批中华厨艺绝技”。

  近年来,他致力于把鄂菜带出国门:受邀在日本、马来西亚、韩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表演宣传鄂菜,多次在国际大赛中获奖。今年,他再次受邀赴美国参加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及纽约大学等机构举办的“正宗中国味——2016联合国中国非遗饮食文化节”活动,表演中国鄂菜,制作宣传中华非遗美食精品宴。

  出访、教学、参赛、烹饪、管理……邹志平像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忙碌,只是因为那句“探索传承鄂菜技艺、弘扬中华饮食文化,是我一生的追求。”

  仪表控制的“在线活地图”

  人物名片

  吴刚,42岁,武汉检安石化工程有限公司仪表高级技师,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很多人认为,工匠就是从事机械、简单、重复劳动的。但亲身经历告诉我,真正的工匠有着更丰富、生动的内涵,它代表着执着、踏实、精益求精。”昨日,省“五一”表彰大会上,吴刚走上讲台的开场白,打动台下听众。

  24年前,吴刚18岁,成为一名仪表工。当时的仪表控制与现在有很大差别,仪表一旦出现故障,拆装一次至少需要半天时间,生产遇到紧急情况时,技术人员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吴刚毛遂自荐,寻求解决路径。

  “我晚上在学校自修仪表自动化课程,中午或者周末,对照书本反复练习检维修技术。”吴刚说,一年后,以前工友半天才能排除的故障,他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

  2000年后,吴刚被安排到催化装置仪表维护班当班长,这是整个企业仪表控制工艺最复杂、生产平稳性要求最高、故障处理难度最大的班组。吴刚说,“担任这个班长,必须掌握工厂生产的核心——反再系统的仪表控制。这套系统若出现任何风吹草动,轻则停工,重则发生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

  然而,这套技术是工厂从美国引进的,所有原始资料都是英文。“不能让美国人小瞧我们。”吴刚说,为了把这些技术读懂吃透,他白天蹲在现场对照图纸看仪表、找回路,晚上在家对着词典学英文、看原版图纸说明书。后来,他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班里的其他同事,从此工厂告别了“有困难找美国人”的历史,工友们亲切地称呼他“催化装置仪表在线活地图”。

  2014年下半年,集团总部要求工厂必须在年底前安装“碧水蓝天”工程的环保装置。在数九严寒的隆冬,吴刚和工友们在数十米高的框架上,冒着凛冽的寒风,对脱硫脱硝装置的183套仪表回路进行开工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计逐一进行修改,最终确保了工程顺利按期完工。“干一行爱一行,才能精一行、成一行。”面对成绩,吴刚感慨,作为基层一线工作者,我们能做的就是钻研技术,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的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为企业出力,为社会奉献。

  慈善路上写大爱

 

  人物名片

  甘金华,53岁,华发鼎诚建设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获全国劳模、湖北好人等称号。

  甘金华永远记得那一天:伴着萧瑟秋风,黄叶纷落,他独自一人背着破被子,穿着破球鞋,从新洲来到武汉徐家棚打工。那是1981年,17岁,贫困辍学。如今,扶危济贫30年的他,捐出善款共计3000多万元,平均每天捐4000元,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好人甘叔”。

  扶危济困这么多年,有何心得?甘金华说:“多赚点钱,多捐点钱。核心经验:精准。爱心款挣得不易,每一分都要花得值,用在刀刃上。”

  2005年春节前夕,甘金华带着13200元现金,走进武昌区信访接待室。连续3年的这个时候,他都会为中华路街11户困难户送上资助金,每户1200元。

  甘金华刚进门,就听到了吴天祥和一名中年男子的谈话:“我去你家走访了,家里条件改善了很多。你还来要这个钱,很不对,会伤害做好事的人的心。”

  看着面红耳赤、鞠躬道歉的中年男子,甘金华明白了原委。此后他做慈善多了个心眼,“一看二问还不够,必须电话、走访核实。”他说。

  为真正做到雪中送炭,连续14年,甘金华每年来回开车10多小时,到长阳资助考上大学的学生;为给松滋市的学校建操场,他亲自买材料、请工人、盯项目;公司办公室,他配备3个岗位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助信,因信件多,核实工作量太重,工作人员干3个月就得换岗。“我散尽家财,也只能帮助很少一部分人,只有唤醒全社会的慈善热情,才能帮助更多的人。”在甘金华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加入“慈善圈”。去年8月,武汉新洲区汪集镇举办“慈善一日捐”,甘金华带头捐出30万元,“圈”中人纷纷相助,半小时捐款175万元。

  今年3月,甘金华来到省人民医院,看望慰问了刚接受肾移植手术的尿毒症患者胡雄雄,将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58028.85元善款交予患者家属手中,并鼓励患者坚定信心治疗,早日康复出院。“去年,我儿子甘泉开始创业便立下志愿:投入2000万元,支持慈善圈事业。我很感动,也很欣慰。”甘金华说,捐赠不在乎钱多钱少,关键要真诚。这些年,他不断给“慈善圈”做加减法,让做慈善的人团结起来,真诚帮扶。

  山区孩子的“摆渡人”

  人物名片

  陈德安,51岁,咸安区大幕乡常收小学蔡桥教学点老师,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

  “刘爽,这一‘撇’应该这样写,用点劲。”“陈东齐,把头抬起来,这样眼睛会近视。”

  4月18日,咸宁市咸安区大幕乡常收小学蔡桥教学点,陈德安正在给孩子们上多媒体课。课堂外,绿意葱茏、鸟鸣狗吠;课堂上,9名三年级的学生,跟着视频学写字,陈德安站在孩子身旁,一笔一画地指导。隔壁课堂,他的妻子王细先以同样的方法,为8名一年级学生、7名二年级学生授课。

  4年前,陈德安还是高桥镇泉山口小学的副校长。听说蔡桥教学点恢复教学,无老师愿意前往,陈德安主动申请,来到这个偏远的村落。当时,陈德安大学毕业的儿子患白血病去世不久,妻子也跟着他过来了。

  白天给孩子们上课,课间给孩子们做饭,放学送孩子们回家,陈德安夫妇把24名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养。

  教学点前100米有条蔡桥河,遇上雨季汛期,河水暴涨,陈德安就背着

  孩子一个个过河。2013年5月15日,暴雨过后,蔡桥河河水湍急,陈德安像往常一样,背着学生过河。在背到第二个学生时,他脚一滑,和学生一起跌倒河中。落水时,他高高举起学生,学生安然无恙,陈德安的手臂却被乱石划开一条两寸长的口子。如今,河上已建起了一座桥,但陈德安依然坚持送孩子们回家。“教学点的学生,9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很多老师觉得他们不听话,恨铁不成钢,就用体罚、语言挖苦、神态歧视等冷暴力对孩子,这一点我非常不认同。”陈德安说,作为老师,应该扪心自问,你付出给学生的爱,学生是否都感受到了呢?如果没有回馈,说明方法不对。

  石虎是陈德安的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由奶奶抚养,性格孤僻。陈德安多次到石虎家走访,跟石虎谈心,当石虎的“好朋友”。一年之后,石虎性格大变,活泼自信的他,成为课堂上的小明星。

  去年,陈德安还专程到湖北科技学院,请来5名大学生志愿者,为孩子们上英语课、音乐课。“我孩子走了,我们要把所有的爱奉献在这里,当好孩子们的‘摆渡人’。”陈德安说,这就是他坚守的原因。

  设备也能成为“工艺品”

  人物名片

  朱卫东,46岁,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设备制造厂机床装配钳工首席技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搭积木”一样把零件组装成设备,再连成自动线,经过精心调试,让自动线转起来,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这就是朱卫东的日常工作。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28年。

  “28年来,我见证了东汽公司从‘东风制造’向‘东风创造’转变的艰难历程。”昨日,朱卫东在讲台上分享工作感悟时介绍,过去,公司制造技术严重依赖进口。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这一代产业工人永远的心头之痛。

  “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的前辈,被称为‘自动线医生’的全国劳模李化平对我说的话。他说:‘小朱啊,你别小看咱们的手艺,其实咱们是一名匠人,只要用心,可以让咱们手里的设备成为’艺术品‘,我们要造出属于自己的高精尖设备,就不用再求外国人了’。”朱卫东说,李师傅的话让他第一次感觉到冷冰冰的机床也有生命。

  2003年,朱卫东被派到日本学习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床安调技术。日本精湛的制造工艺、精美的商品,还有深入到各行各业的匠人精神,让他豁然开朗。当年,工厂引进了几台PM系列机床,他主动请缨,和两名同事对进口机床先进装调技术消化吸收并用于实践,成功研制出属于自己的机床产品,部分性能甚至超过了国外水平。

  2015年,公司从日本制造商嘴里“抢”过来的惠本小型批量零件切削项目上马。小型零件加工对技术精度要求更高,直接影响后续设备的组装和使用。在紧要关头,夹具出现故障导致设备无法使用。厂领导直接点将,把朱卫东从另外一个项目调过来,要求限期解决问题。“我通过制作辅助装置和一周的反复试验,干掉这只‘拦路虎’,设备按期恢复正常运行。”朱卫东说,后来,他以这两起事件为案例,着力在全厂推行标准化作业,先后编写了57份标准作业书,把机床调试中容易出现的故障及解决方案汇编成册,成为一线工人技术培训和用户使用的规范教材。

  谈到成功心得,朱卫东坦言:“我就是一个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工匠。只要有一颗‘匠心’,不愁工作不出色。”

  本版文/图 湖北日报记者 彭小萍 通讯员 谢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