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老记者章重眼中的沈因洛:一次“不成功”的采访

发布时间:2016-05-06 07:33:47来源:SRC-13

湖北日报讯 记者江卉 彭小萍 特约记者宋建春

“那次采访沈因洛,是我记者生涯唯一一次不成功的采访!”昨日,75岁的长江日报原记者章重拿出了一份9000多字的文稿《共产党人的楷模——回忆沈因洛同志》,讲述了那次“不成功”的采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章重在长江日报工作了10年,一直是常驻武钢的记者。武钢是国家的重点项目,当时长江日报上几乎每天都有武钢的报道。

武钢那时有20多个工厂,章重四处奔走采写新闻。“从这个厂到那个厂,从这个车间到那个车间,从十里钢城到百里矿山,常在工厂、车间碰到和工人一起劳动的沈因洛。”章重回忆,身为公司领导,长年累月地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深入基层,非常难得。沈因洛的工作作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真正了解沈因洛,还是来自工人通讯员。”章重介绍,武钢在1970年前后办起了工人通讯员学习班。章重作为教员,吃喝都和通讯员在一起。他发现,大家对沈因洛的评价很高:好干部、实干家,在武钢有很高的威信,为职工建站台、修路、送母鸡等几件事都被传为美谈。

“这是多好的典型事例、多好的典型人物啊!”章重想,自己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对沈因洛进行宣传、写出重头报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章重盘算着,“一定要采访沈因洛本人,核对事实,再挖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但沈因洛是个大忙人,除了开会、出差,其余时间都是在一线,对他的去向,公司办公室也没法完全掌握。一天上午9时,公司办公室打电话到章重在武钢的住处,“沈经理上午在他的办公室看文件”。章重立即骑车赶到,说明来意,希望沈因洛“配合”。

沈因洛听后只是笑,还说:“你这个党报记者,可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实在被缠得没办法了,沈因洛便告诉章重,应该写高炉、平炉、焦炉旁高温作业的工人,写烈日和寒冬中的矿山工人,写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写忘我工作的知识分子……总之一句话,写工人、干部、技术人员,欢迎;而写他,不行!

“我使出浑身解数,想说服他,但没有用。看上去,这件事没商量。”章重坦言,这是10年记者生涯中唯一一篇落空了的报道,也是唯一一次不成功的采访。“时间越久,我越觉得是一件憾事。”

最后,章重只是喝了沈因洛端来的一杯茶,而留下了没能完成人物报道的遗憾。

在以后与沈因洛的交往中,章重才知道:不写回忆录、不接受个人专访,是他一贯的原则。

1975年4月,章重调往省劳动厅工作。1982年,沈因洛到省委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忆及同在武钢的火热岁月,曾对人说起,“章重是和我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沈因洛的离世,也让相交近半个世纪的“战友”章重黯然神伤。

对于沈因洛捐献遗体,章重敬佩不已:“什么叫优秀的共产党员,我想这就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什么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沈因洛的一生就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短评

把成绩写在人民心上

李思辉

不写回忆录、不接受个人专访,是沈因洛给自己定下的两条“铁律”,也是他坚持不易的原则。原则之“铁”,使得媒体上没有他的专访,但是,人们却永远把他记在了心上。

共产党人要把成绩写在人民心上,道理很多人都懂,却未必能完全做到。沈因洛的不凡之处,就在于他一心为公、大公无私。哪怕是在重要岗位上,做出显眼政绩,他也不居功、不自傲、不图名。“应该写高炉、平炉、焦炉旁高温作业的工人……”,这不仅仅是一种尊重群众、崇尚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一种破除私心的政治觉悟。

反观当下,有多少党员干部,摆不正自己的政绩观?有多少人,在鲜花和掌声中失掉了自我?“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对每一名党员干部而言,都应当这样摆正位置、端正心态,如此,方能正确对待进退荣辱,用笃定的实干,把成绩写在人民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