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列表

池州学院:徽派文艺范十足 不断提升学术影响

发布时间:2014-04-14 14:37:16来源:中安在线

  2014全国网络媒体安徽高校行

  4月12日下午,由中安在线主办的“2014全国网络媒体安徽高校行”采访团一行来到坐落于具有“千载诗人地”的皖南历史文化名城池州市的一所本科院校——池州学院,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记者走进该校,参观了该校具有徽派建筑的图书馆,教学楼和行政楼,以及皖南民俗文化展览室,了解到池州学院立足皖南区域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与开发研究,在服务、支撑、引领区域文化经济建设与创新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

 

  建立研究机构和学术梯队,打造特色科研平台

  据了解,池州学院围绕着皖南深厚的区域文化资源,精心凝练学科专业方向。自2002年起,该校先后成立了池州傩文化研究中心、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中心、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皖南诗学研究中心、南泉普愿佛文化研究所、生态经济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专题性的学术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区域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与开发研究,形成了专注于地方文化研究的特色科研。

  据该校党委书记何根海介绍,为进一步加强区域文化研究,服务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在原有研究中心的基础上,该学校又整合组建了“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和“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的科研机构,进一步凝聚校内、外的科研力量,重点对皖南的民俗、戏曲、宗教等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并对池州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研究。

  力推区域文化的特色科研,不断提升学术影响

  在与该校的交流中,记者通过该校党委副书记汪枫了解到,池州学院以各研究中心为平台,充分利用地缘和学科专业的优势,以项目为抓手,强力推进对皖南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发掘、整理和开发研究,尤其在池州傩戏、青阳腔、东至花灯、目莲戏、皖南佛教文化、池州诗文化、池州旅游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持续、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科研特色。

  近五年来,围绕区域文化的特色科研,除院级项目立项50余个外,池州学院还先后承担了“青阳腔研究”、“假面背后的真面——安徽省贵池县毛坦乡山湖村傩祭与傩俗研究”、“皖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明代心学在九华山的传播与影响研究”、“齐云山道教信仰研究”、“池州市旅游竞争力研究”、“贵池傩戏面具的数字化图形设计研究”、“九华山佛教装饰艺术研究”、“徽池雅调青阳腔‘青阳籍身份’的民俗学研究”、“南泉普愿禅学思想研究”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及厅级科研项目30余项。在《戏曲研究》、《中国戏剧》、《戏剧》、《东南文化》、《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地方志》、《安徽史学》、《当代中国哲学学报》(台湾)、《南大语言文化学报》(新加坡)等海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5部。

  值得关注的是,池州区域的佛教历史文化极为悠远、厚重,为扩大这一文化资源的国内和国际影响,池州学院深入挖掘、整理九华山佛教文化和南泉普愿禅学文化资源,学报专设“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专栏,刊载佛教文化研究文章,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优秀特色栏目”。除学报设特色专栏外,池州学院还借助这一文化资源搭桥,积极与韩国金仁教育大学、韩瑞大学、顺天乡大学和《禅文化月刊》杂志社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不仅主持召开了两届“中韩南泉普愿学术研讨会”,而且与上述的韩国大学签订互派教师和留学生的合作协议,进行文化交流。截至目前,双方不仅互派留学生已有四批次,共计40余人,池州学院教师也有10人次受邀赴韩国进行学术交流。

  据了解,该院先后协办、承办系列国际、国内有关区域文化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如“‘戏曲?民俗?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皖江区域历史文化研讨会”、“古代世界?中国?安徽国际学术研讨会”、“新时期张恨水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进一步扩大安徽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全国甚至国外的影响。

  注重校地合作,增强科研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功能

  记者了解到,池州学院属省地共建的应用性本科院校,积极与池州地方政府、企业开展合作,不断增强区域文化的特色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功能。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方面,积极为池州市政府的申遗工作提供学术支持。2005年以来,池州傩戏、青阳腔、东至花灯、目莲戏、罗城民歌等活态的历史文化遗产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池州学院又与市文化局合作,开展以贵池区刘街乡为中心的池州傩文化生态圈的保护和毛坦乡山湖村傩祭与傩俗整理的专项研究,并积极协助市文化局筹建“池州傩戏陈列馆”,在池州傩戏的保护和后续研究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方面,池州学院在城区古迹遗址的保护、池州府学和毓秀门的复建、城区清溪河和环平天湖景观工程以及城区改建的规划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为充分挖掘池州历史文化遗产,2007年,池州学院又与池州市建委合作,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池州古村落现状调查活动”,编撰出《池州古村落》的调查报告,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建议。

  在旅游产业开发方面,池州学院对池州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度的开发研究。自2004年以来,持续与市政府、市旅游局、各区县政府合作,主持编制了《池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池州市“十一五”旅游产业振兴规划》、各县区“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及各旅游景区开发规划;2008年,受邀参与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铜像景区文化开发论证工作和地藏文化信仰陈列馆的建设规划工作;2009年12月12日,池州学院又与池州市旅游委员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书,双方将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建,发展互促”的原则,共同打造“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共同致力于推进池州市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池州学院还积极与民营企业合作,在历史名村——杏花村的遗址上,为欧华房产开发公司的杏花村古井园、杏花村文化园的建设方面提供智力支持。

  2007年,池州学院创建了“皖南民俗文化展览室”,作为全校学生和池州市民的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同时,学校协助池州市秀山门博物馆(民营),创办了《秀山门》的学术期刊(内刊),用于发掘、整理、研究皖南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安在线记者许谚 刘意 唐浩 胡正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