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列表

恩施2位教师深山坚守讲台数十年 担心退休后无人接替

发布时间:2014-09-28 08:59:07来源: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王功尚 通讯员彭涛 龚川 殷宜

  我省恩施州现有约200万苗族、土家族群众,其中土家族群众170余万,分布在鄂西南的高山大河之间。过去数百年来,苗语和土家语曾在这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广泛使用。

  在大山深处的宣恩县高罗乡小茅坡营民族小学和来凤县百福司民族小学,冯万清老师和储永明老师分别是我省唯一的苗语老师和土家语老师。

  同为59岁的冯老师和储老师,都将在明年夏天退休,告别坚守数十年的讲台。令人忧心的问题是,两位老师退休后,谁将在这大山深处传承土、苗语言的“火种”?

  苗语老师冯万清担心

  以后还会有人接替我吗

  9月22日上午,秋阳洒在山间,宣恩县高罗乡小茅坡营村正中一处山顶上,一排砖瓦房静静矗立,里面断断续续传出读书声。

  这里是湖北省境内唯一保留着纯正苗族语言和风俗习惯的村寨,有苗文化“活化石”的美誉。小茅坡营民族小学,是全省唯一教苗语的小学,60岁的冯万清老师,也是近10年来全省唯一的苗语老师。

  走近教室,听到孩子们学说苗语的稚嫩童音:“阿哒”、“蒙若”、“刻穆克个不拉”。冯万清老师解释说:“阿哒”轻读是奶奶,重读是爷爷,后面两个词则分别是“你好”和“砍柴”的意思。

  60岁的冯万清老师生于小茅坡营,会说一口纯正的苗语。2001年他调到这里,已经坚守14年。2004年之后的10年,因为生源减少和学校撤并等原因,冯老师独自坚守在这里,一个人讲授语、数和苗语课程。在学校人数最多的时候,冯老师教过10多个孩子。“今年是学生最少的时候。”冯老师面前只有三个娃,分别是3岁、5岁和6岁。对于苗语,他们还只学会了简单的打招呼。

  冯万清老师介绍,苗语的历史很长,但没有文字,靠口口相传。他指着山下不远处即将通车的高速公路说:“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了,年轻人出去工作,通过普通话交流,都不用苗语了,山里说苗语的人也越来越少,40岁以下的大多不会说了。”

  冯万清老师说,他将于2015年6月年满60岁。以后还会有人来接替他教苗语吗?小茅坡营教学点是否会撤并?冯万清老师坦承,目前这两个问题都没有答案。

  他担心,如果这唯一的苗语讲堂走入历史,会加速苗语在这片土地上的消失过程。

  土家语老师储永明表示

  我要在退休前教会徒弟

  作为目前全省唯一的土家语老师,储永明也在孤独地坚守着。

  来凤县百福司镇位于湖北省西南边陲,与重庆、湖南毗邻,是“一脚踏三省”之地,曾是土家语使用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现在,镇上根本听不到有人说土家语。

  百福司镇民族小学位于集镇上,办公楼里一扇门旁,挂着一块“来凤县百福司镇民族小学土家语研究室”的牌子,很不起眼。这个研究室的实际创办人,就是储永明。

  一些退休的老师还依稀记得,从1991年开始,储永明和覃术池、彭大昭老师一起,踏访湖南、湖北的一些土家山寨,拜访了100多位土家族老人,开始编写“原生态”的土家族语言教材。他们从最初收集整理的数百个语词和数十个句子开始,到目前一共编写成12册《土家语言》教材。

  储老师介绍,这套教材共收集土家语词汇2000多个,整理句子数千句,还用土家语翻译出最简单的儿歌供孩子们吟唱。

  现在,全校10多个班每周上一节土家语课,全部由储老师授课。百福司镇政府一名工作人员说:“土家语以前从镇上悄悄‘撤走’,多亏储老师他们,现在土家语又回到了镇上,回到了课堂上。”

  几年前,储老师就曾对土家语的状况十分担忧,他说:“土家语现在不能奢谈发扬光大,只求它不会在我们这一辈人手中失传。”

  自己退休之后谁来授课?储老师曾早作打算,从2006年起,他先后带过两个“徒弟”,希望自己退休后由他们来接过土家语教鞭。但是,这两位老师一个调进了县城,另一个调入了中学,都没有教土家语。

  2013年,储永明找了本校一位姓宋的老师,教他学土家语。昨日,储永明告诉记者:“明年8月我退休,但不管退没退休,我都要教会宋老师,让他能给学生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