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赵健
记者向洁
“我想念个魔咒,让手机、电脑一进家门就失灵,这样爸妈就有时间陪我了。”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母应该是孩子心目中最靠谱的“守护神”。殊不知在许多孩子眼里,当一个名叫“手机”的妖怪开始肆虐时,父母也变得相当不靠谱起来。
连日来,记者走进幼儿园、小学对近200名年龄在4~7岁的孩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六成的孩子认为父母最亲密的朋友是手机,其中有三成孩子表示,父母没空搭理自己时,为了不让他们吵闹,往往还会请手机当“保姆”。
孩子告状:手机成爸妈掌上明珠
事件
“爸爸吃饭看手机,走路看手机,连上厕所拉臭臭也看手机,搞不懂手机有什么好看的。老师,要不你帮忙教训一下我爸爸。”前天,就读于江汉区晶晶幼儿园振兴分园大班的柏宇恳请老师出马,把爸爸的视线从手机屏幕上拉回到自己身上。
当着记者的面,柏宇这样描述自己的爸爸:“他蛮喜欢玩手机。我们吃饭时,他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我们看电视时,他又拿手机玩游戏;我要睡觉了,他还是看手机,就连上厕所拉臭臭也要把手机带进去玩。我想让他陪我玩一玩,讲个故事什么的,他就不耐烦。”
听到柏宇告爸爸的状,一旁的涵涵也开始数落痴迷手机的爸爸妈妈。“别人都说我是爸妈的掌上明珠,我看手机才是他们的掌上明珠。”涵涵称,妈妈是个“手机控”,一有时间就捧着手机“斗地主”;她爸爸喜欢下象棋,用手机下棋,常常半夜还不睡觉,第二天眼睛都是红的。在她的印象中,爸爸妈妈都是手机不离身,他们手捧着手机的时间远比牵着她手的时间长。
六成调查对象:手机是父母“密友”
调查
父母每天都会陪你学习,陪你玩吗?你认为父母最亲密的朋友是谁?连日来,记者围绕这两个问题分别对近200名年龄4~7岁的幼儿、小学生进行调查,孩子们的答案可谓五花八门,仅一成孩子认为父母的“密友”是自己,约六成孩子不约而同认为手机和电脑才是父母的“密友”。
“爸爸经常教育我说看电视、玩手机对眼睛不好,但他自己总是在玩。我跟他说玩多了眼睛会近视,他从来都不听。”5岁的杨梦瑶对爸爸的双重标准很不满。
“我想念个魔咒,让他们的手机、电脑一进家门就失灵,这样他们就有时间陪我了。”幼儿园大班在读的刘诗雨的想法有些天马行空,却表达了求关注的强烈愿望。
陪手机>陪伢 三成家长请手机当“保姆”
现象
采访中,有近三成的孩子反映另一现象——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打扰自己,往往会随手给孩子一部手机或iPad自娱自乐。
就读于红领巾学校一年级的鑫鑫得意地告诉记者,每天做完作业后,妈妈允许他玩10分钟的手机游戏。他玩游戏,妈妈就淘宝,“说是10分钟,有时候会玩1个小时,他们自己都忘记了”。
“家长让手机、iPad给孩子当‘电子保姆’的现象较普遍。”湖北省商务厅幼儿园老师吕莎无不担忧地说,有的家长不仅自己沉迷于手机,甚至认为孩子会玩手机、iPad也是聪明的表现。前不久,园大班开展了“我会跳绳”活动,老师在幼儿园教授了跳绳的基本技巧和要领,并下发通知请家长回家继续指导孩子多练习。然而,有几个孩子全然不会,后来他们委屈地说,爸妈根本没时间陪着练跳绳,每天下了班就抱着手机。不仅如此,当孩子吵闹时,家长就把手机或iPad递给孩子,用电子产品安抚孩子。
“跟手机在一起的时间肯定比跟老婆、跟伢在一起的时间多。”从事广告设计业的许先生称,手机跟他有多亲,可以用一句话形容:一天24小时都在一臂之内。其中,有工作方面的需要,也有个人爱好方面的原因,看新闻、看股市、玩游戏、刷朋友圈,正儿八经一条心陪孩子的时间,一天不超过半小时,他就是传说中被“手机妖怪”抓走了的爸爸。尽管他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但摸手机、刷屏已成了无意识的习惯动作。
专家“降魔”:关键3小时不要玩手机
支招
江汉区晶晶幼儿园园长刘红认为,如今家长年龄结构趋年轻化,过几年“90后”父母将成为主流,这群年轻父母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性更强,这种依赖性必然会影响到下一代。这里不是说使用电子产品有什么害处,而是父母如果沉迷于“人机交流”,会让正处于亲子情感培养关键期的幼儿产生“爸妈不爱我”的错觉,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也会对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形成依赖,从而束缚孩子的正常社会交往能力。
“不想让孩子早早地被手机‘妖怪’抓走,家长要以身作则,适时给手机关禁闭。”吕莎老师建议,除了一些必要原因,每天下午5:30~8:30这3个小时以内,家长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摆弄手机,尤其是在吃饭、学习的过程中,不要给孩子树立“一心二用”的反面典型。如确有工作需要,父母可“错峰换挡”,比如:爸爸忙时,妈妈可“脱机”陪孩子学习或游戏,待爸爸结束工作后,爸爸可带着孩子做做运动,让妈妈休息一下。当然,如果能合理地指导孩子应用手机,让越来越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机服务于孩子的成长,就不用担心“妖怪”出没。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