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何鹏、许文秀 通讯员单初)去年10月份,人社部发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其中物流管理专业位居榜单前列。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已被列入国家12类紧缺人才名单。6月24日,本网记者一行走进武汉轻工大学,聚焦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寻访该校培养一流物流管理人才、打造一流物流专业的特色之路。
热缺专业向来是考生报考的焦点,也是高校建设的重点。我国现有500余所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武汉轻工大学在其中表现突出。其物流管理专业在2019年列为“双万计划”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列为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教指委新文科试点专业、2021年列为“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物流管理系2021年获湖北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称号。
近几年该专业报考人数逐年攀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同。据相关数据显示,对于能够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备扎实英语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年薪最高达100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产教融合机制
“武汉轻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了‘1234’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物流管理专业负责人谭勇带领专业教师在“坚持1个理念”“塑造2个特色”“构建3个机制”“加强4个建设”的“1234”模式理念下完善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
武汉轻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以战略性新兴(物流)产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定向培养和双导师制培养方式相统一,设置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三阶段教学环节,形成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相结合、教师导学与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相结合、素质培养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四结合”教学体系。同时,为保证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与落实,物流管理专业课题组成员发表20余篇教研论文指导项目实施,并且专业通过引进物流龙头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组织本科生赴境外高校游学等实践活动,使该项机制落实到位。
谭勇介绍,专业实施 “3+1”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发挥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对学生实行三年基础教育,既有利于保证学生达到本科生素质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尽快融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物流管理实习生培养方案》,对实习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培养原则、培训过程、培训内容、培训要求、培训导师职责、培训考核与管理、实习生成长路径等作出了详实和明确的规定。
这项模式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建立了“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打造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创新创业与实践育人机制,强化了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以“学习产出”为导向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谭勇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和培养规格设置课程。“为此,我们坚持专业建设与经济需求相贴近、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相贴近、合作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贴近的‘三贴近’原则,以企业的用人需要规范课程设置,确保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产出’的效率。”谭勇坚信道。
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与百世物流人员,共同编写《物流管理实习实训教程》,该教程由仓储/配送中心业务实训、运输配送环节业务实训、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岗位实训、数据分析岗位实训、其他相关职能岗位实训等内容构成,内容全面丰富,与现代物流企业实务结合紧密,实用性强,也填补了国内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的空白。
专业还与企业共同开设了物流战略规划、采购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与应用、配送中心设计、仓储管理、物流自动化等定向课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外聘导师共同授课,部分内容在企业现场结合管理实际讲授。
“我们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与应用’等课程的课程设计安排在实习单位,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由物流系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制定课程设计指导书,共同指导课程设计。”谭勇向记者讲述道。
据了解,武汉轻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强化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物流领域一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