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林杉 通讯员孙妮 曹然 周雨欣 鲁占美)讲述红色故事,感悟红学精神;研学红色非遗,践行红色助农。6月12日至15日,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赴黄冈市红安县,开展“大别山之声——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当地红色资源优势,打造“红色+党建+思政+非遗+助农”新模式。红色基因在广袤田野中传承,红色信仰在师生心中扎根。
实践团队合影。学校供图
讲好红色故事 开展情景式的微党课
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内,实践团队全体成员缅怀革命先烈,向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并面向党旗庄严宣誓。团队成员以情景朗诵的形式,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艰辛与成就,抒发新时代青年对党的无限深情。
开展情景直播讲学。学校供图
“今天,我们将带领大家重走红色故地,感悟初心使命。”“我们要从先烈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革命历史纪念馆内,团队成员担任微党课主讲人,以直播讲学的形式,阐述红安精神的时代内涵和重要价值,为大家带来了一次“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感悟红学精神 打造“行走中”的思政课
“这里是湖北省红安县,原名‘黄安’。 1927年,湖北黄安、麻城3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攻打黄安县城,正式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史称‘黄麻起义’。”14日上午,该校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帆、学生党员蔡金利在革命历史纪念馆内以《大别山之声——黄麻起义》为主题,带来了一堂立体生动的思政课。
在纪念馆内录制课程。学校供图
师生党员共同讲述黄麻起义的故事,重温这段烽火岁月,在红色故事中感悟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通过重温党史故事,我们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不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新时代青年要继承和弘扬红安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永远跟党走。”实践团队队长孙妮说道。
研学红色非遗 倾听穿越时空的公开课
“最后一碗饭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缝军装。”在“中国第一将军镇”红安县七里坪镇,一首民谣记录了红安人民倾其所有支援红军,用红安大布为红军将士制作军服、被单的感人故事。实践团队前往红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寻访“红安大布”非遗传承人——黄珍兰。黄珍兰是红安大布的第6代传人,16岁开始跟着祖母和母亲学织布,如今她对传统纺织技艺的每一道工序都烂熟于心。
黄珍兰向团队分享大布纺织技艺的视频。学校供图
“革命战争年代,红安儿女用红安大布为红军将士缝制军服、被单等。现在,红安大布作为纯棉纺织品,也备受欢迎。”黄珍兰说。在她的指导下,队员们体验了红安大布的制作工艺,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践行红色助农 体验沉浸式的劳动课
实践团队在胡家河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胡功森的带领下,走进红安县胡家河村蔬菜种植基地,在地里田间上了一堂沉浸式的劳动教育课。据胡功森介绍,胡家河村是城区居民消费本地蔬菜的主要供应地,红宝萝卜、本地青菜、芹菜等群众爱吃的蔬菜大多产自这里。
前往胡家河村蔬菜基地。学校供图
“要把裤脚挽起来,这边湿泥比较滑,慢慢走。”“摘菜要留根,不要全部摘走。”“苗种下去,水要浇透,我们叫‘定根水’。”“地里挂起来的塑料袋是简易稻草人。”队员们与村民一起浇灌农作物、锄地种菜、摘蔬菜、搬运作物,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实践团队队长孙妮表示,“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是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此次活动加深了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家铭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